|
「云·游中国」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旅游旅行与诗词曲赋相伴而生、相向而行、彼此促进、彼此融合。
诗词曲赋提升旅游旅行的品味、愉悦、惬意,而旅游则激发人们创作诗词曲赋的冲动、激情、灵感。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
字季淩
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
王之涣精于文章,善于写诗
多被引为歌词
尤善五言诗
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
代表作有《登鹳雀楼》
《凉州词二首》等
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辞官,过了十五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十五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间。
相关景点
玉门关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小方盘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至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
相传玉门关因“和田玉”经此传入内地而得名,是丝绸之路北路的咽喉要隘,是丝绸之路上至今保存最好、类型最完整、规模足够大的关隘遗存,见证了汉代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交通管理制度、烽燧制度与长城防御制度,以及对丝绸之路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保障,为研究简牍文化、长城文化、边塞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现存的城垣完整,总体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3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及邮驿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