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ouncements

Home - Announcements - News
  

News

Back to News Listing

「云·游中国」宾阳炮龙节:炮仗响,舞龙起,开启一场广西独有的“东方狂欢”

Posted: 07 Nov 2023

 

 

「云·游中国」宾阳炮龙节:炮仗响,舞龙起,开启一场广西独有的“东方狂欢”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名称:宾阳炮龙节

编号:Ⅹ-74

类别:民俗

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

 

 

宾阳炮龙节是融合了汉、壮民族文化特色的一项综合性民间节庆系列活动,流传于广西南宁市宾阳县。

 

在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宾阳炮龙节形成了历史渊源的悠久性、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共生的融合性、民众参与的积极性等特征,被称为“东方狂欢节”。

 

01 历史渊源

 

 

相传宋皇祐年间(公元1052年),北宋将军狄青为了麻痹“据关造反”的壮族首领侬智高,时值元宵前夕,狄青下令大办酒席宴客三天,并令士兵扎龙起舞,号召百姓家家户户鞭炮齐鸣、助庆狂欢,宾州城内一派欢腾景象。当夜二鼓,狄青率领精兵突袭昆仑关,三鼓时分夺下昆仑关。宾州城居民从此认为“舞炮龙”吉祥,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此时必舞炮龙以求喜庆,狂欢不断,流传至今。

 

20世纪80年代后,宾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炮龙节规模更为盛大;1993年,宾阳县委、县人民政府召开炮龙节招待会,邀请广西区、地、邻县各厅、部、委、办、局、银行、公司等有关领导、专家及教授等200多人参加。该次共有“炮龙”28条,游遍全城12条街道。

 

02 艺术特色

 

主要活动

 

宾阳炮龙节包括“游彩架”“灯会”与“舞炮龙”三个部分:

 

 

游彩架:即“彩架游行”。游行的队列由彩色台架、舞龙、舞狮、彩灯、音乐柜等组成,队伍长有半里甚至一里以上,由狮队开路,舞龙保尾,中间彩架4台,每台配一套文武场(乐队)。每台彩架由4人肩抬,台上以数个孩童扮饰某一特定情景的形象造型,每人坐立于特制的手指或佩带的伞、扇、剑、弓、刀之类的小道具上。

 

灯会:俗称“灯酒会”,活动内容有“乡饮”和“取灯”。乡饮以村屯和街巷为单位,取灯乃“求嗣取丁”之意。灯会当日,取灯仪式在社庙或祠堂举行。

 

 

舞炮龙:是炮龙节的高潮所在,主要包括“开光”“舞龙”“舞炮龙”以及“送龙”等活动。正月十一晚的七时正,在庙宇或社稷之处为“炮龙开光”;炮龙以龙珠、龙牌(龙灯)、锣鼓、文武场开路,照明(火把灯)及护龙队首尾随龙而进,火铳 (chòng) 队则负责燃放火药增加龙随云腾而起之势;“舞炮龙”即以燃放“鞭炮”弹烧狂舞之龙。民间认为炮烧得越多,龙在自家门前停得越久越吉祥,并认为炮龙节蕴含着祈求风调雨顺、生意兴隆及喜添贵子之意;炮龙舞到村头街尾,舞龙队集中到既定地点,由会首举行传统送龙仪式,然后生火将龙焚烧,送龙升天。

 

文化特征

 

 

宾阳人对鞭炮有特殊的感情,认为鞭炮代表“红火吉利”。炮龙节当晚所燃放的是特制鞭炮,称为“龙炮”,为当地炮龙节特产。

 

宾阳炮龙节是中华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满足民众禳灾祈福的心理需求,营造祥和的节日气氛,因而成为民俗学、文化学等学科研究的对象及和谐社会建设运动的有益借鉴。

Back to News 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