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游中国」彩调:哪嗬嗨,活跃在乡间田野的快乐剧种
名称:彩调
编号:Ⅳ-76
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彩调俗称“调子”“彩调剧”“彩灯”“哪嗬嗨”等,是中国广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彩调剧目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有大量的口传和手抄本在民间流传。表演时采用桂柳方言,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等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为主,其中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富有特色,其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
01 历史渊源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丰富多彩。彩调最早是从民间歌舞和说唱演变而成的“对子调”,由一对男女对舞欢歌,男舞花扇,女挥方巾,表现彼此相爱的喜悦心情。演唱内容多为赞美大自然或歌颂爱情,所用曲调都是民歌、山歌和小调。
清道光、光绪年间,调子由北向南流传,形成了以“桂林”“柳州”与“宜山”三地为中心的主要流布区,并继续向南方传播。它受“湖南花鼓戏”“江西采茶戏”与“桂剧”的影响,调子戏渐次由小丑、小旦的“二小戏”发展成为有人物故事的小生、小丑、小旦的“三小戏”(即所谓“三十六出江湖调”)。这一时期的调子音乐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腔、板、调三大类,已有“九腔十八调”之说,同时在化妆、表演、行当等方面也有所改革。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最负盛名的草头为圩调班打破“女子不唱调”的旧习,出现了第一批彩调剧女性旦角。
1911年至1912年前后,彩调从农村地坪进入城镇戏台,“过山班”发展成二、三十人的同乐堂、萃乐堂、群乐园等半职业性的调子班;新中国成立后,彩调获得新生,桂林桂华调子团、柳州农民调子团等专业剧团相继成立,业余调子剧团也遍及城乡;1955年,参加北京群众音乐舞蹈观摩演出时统一定名为“彩调剧”;1956年,广西彩调剧团成立;1959年,柳州市彩调剧团编演彩调剧《刘三姐》,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对彩调艺术的提高做出了贡献;1965年,广西彩调剧团编演了现代戏《三朵小红花》,并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
02 艺术特色
唱腔

彩调唱腔属“联曲体”,分“板”“腔”与“调”3大类。其中板有诉板、哭板、骂板、忧板等,调有比古调、走马调等,腔以行当区分有小生腔、旦角腔、丑角腔等,按人物身份、职业区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等,表现身段动作的有挑担腔、饮酒腔等;此外,彩调唱腔中还吸收了一些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小调,如鲜花调、十月花等。
音乐伴奏

音乐伴奏分“左场”与“右场”,左场为弦管乐,有调胡(类似二胡)、扬琴、琵琶、三弦以及唢呐、笛子等;右场为打击乐,锣鼓点较简单,常用的有一条龙、四钹、一钹、三点头等。
道具

彩调表演艺术富有地方特色,在“三小戏”中最为突出,如步法、扇花、转身、亮相和旦脚特有的指法等,就各有数十种。“扇子”“手巾”与“彩带”,被认为是彩调表演的三件宝。其中,“扇子”是主要的一件,用舞扇花来表达情绪的有三打五动、圆球扇、高低扇、蝴蝶扇、摆扇、摇扇、波浪扇等,还可当作扫帚、火炬、画卷、匕首、铁锤等,故有“万能道具”之称。
表演

彩调剧的表演是包括“唱”“念”“做”与“舞”四功五法在内的综合性艺术,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做”与“舞”的表演。由于彩调演出的是以“三小戏”为主的载歌载舞的36出江湖调,在表演中的手、眼、身、步法,基本贯串于彩调的矮步、扇花之中,所以说,“矮步扇花”即是彩调最具特点的表演艺术,在各个行当中都有不同的表现身段。
步法

步法是以“矮步”为基础形成。矮步分矮桩、中桩、高桩、高低桩四类,是“小生”和“小丑”的特有步法,用在不同人物身上,以突出不同类型。如在传统戏《三看亲》的处理中,即用对比的手法来烘托张屠户、李裁缝和青年农民丁小哥的三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张屠户走矮桩,表现出是个又矮又胖又粗俗的人物;丁小哥走中桩,体现出他是个正直勤劳并很年轻的种田人;而走高桩的裁缝,则表现了“日头不晒雨不淋、瘦得象根干豆角”的势利经纪人的特点。三个人在同场的高、低、中桩矮步的对比舞蹈中,收到了喜剧的艺术效果。彩调步法除了“矮步”之外,还有“扭丝步”“云步”“纵步”与“蜻蜓步”等25种。
03 代表作品

据不完全统计,广西彩调传统剧目有568个,其中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剧本有459个,如传统戏有《双看相》《双打店》《瞎子算命》《王三打鸟》《三看亲》《讨学钱》《下南京》《二女争夫》《一抓抓磨豆腐》《打烂瓢》《恶媳变牛》等。
彩调是八桂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剧目富于丰富的八桂文化思想内涵,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广西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宗教信仰、审美取向、日常生活、民风民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