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游中国」广西文场:曲艺中的珍品,山水中的清音
名称:广西文场
编号:Ⅴ-87
类别:曲艺
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广西文场,又名“文场”“文玩子”“扬琴小调”“莺歌小调”等,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北官话地区,在桂林、柳州、宜山、平乐、荔浦等地尤为盛行。
广西文场音乐风格灵活多变,音乐与语言互相紧扣、相辅相成,和声构成既有中国传统五声调式的特征,又有西洋和声小调的织体,在曲式发展、作品色彩、音乐气质和作品韵味等方面凸显出桂林特色。
01 历史渊源

广西文场产生于清代中叶,迄今已有二百年以上的历史。广西文场早期的文化行为主体是民间盲艺人。据文献记载,从清道光咸丰年间第一位有姓名可考的盲艺人王少昆在桂林收徒传授广西文场开始,桂林还有少量文场盲艺人在世。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在桂林、柳州城中挂牌“文武玩子”卖艺的广西文场盲艺人班社有几十家,逢年过节或遇婚嫁、治丧、开业、生辰、贺寿、乔迁、升任等红白事时,常会请他们去表演并按事先谈好的价钱给报酬;有时他们也出门“唱排街”,在街上排成一队边走、边唱、边拉胡琴招揽生意。
除了以广西文场为职业的盲艺人,还有大批被称作“耍家”的业余爱好者参与到广西文场的历史发展中。这些“耍家”多出身官宦或富贵人家,生活优裕,又有闲暇,自身也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他们以“广西文场”为雅趣,常与同好者相聚一起弹唱文场、自娱自乐。广西文场因为有代表文人雅士的“耍家”群体的参与而具有了雅文化的社会文化属性,这也是它被认为是高雅艺术的主要原因之一。1935年,由“耍家”金紫臣编撰出版的历史上第一部广西文场集《新式琴弦曲谱》,改变了广西文场以往主要靠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
02 艺术特色
表演形式

广西文场主要有“立唱”或是“坐唱”以及“走唱”等几种具体的表演形式。其中“立唱”即表演者采用站立着演唱的形式,“坐唱”即表演者采用坐着演唱的形式,而“走唱”即表演者采用一边行走一边演唱的形式。这些具体的表演形式,一般都是以某些乐器伴奏配合着单人或多人的咏唱,中间插入对白。根据曲目内容和表演的需要,一般可以将表演者所扮演的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以及丑等,通常是曲目中不同的角色由不同的表演者来饰演。
音乐唱腔

广西文场音乐包括大调唱腔、小调唱腔、大小过门、引子、尾子和过场音乐等,大调唱腔包括俗称“四大调”的“越调”“滩簧”“丝弦”和“南词”,多用来演唱有故事、有人物、有唱、有白韵散结合的成套脚本和单出唱本。小调唱腔现存《寄生草》《倒板桨》《码头调》等五十多个曲牌。广西文场音乐风格灵活多变,能够嫁接、变奏、流变,还可以采用多声部手法进行创作。
乐器曲调
广西文场传统的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加上琵琶、小三弦、胡琴和笛子,称为“五件头”,后来又增加了调胡、二胡、中阮等乐器;击节乐器则有板、鼓、碟子、酒盅等。广西文场的伴奏与唱腔连为一体,唱腔开始前有一“过板”,又称“引子”,乐句与乐句之间用小过板,大小调的小过板基本相同。
03 代表作品

广西文场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曲目,其中包括《琵琶记》《西厢记》《红楼梦》等十余种成套唱本,《双下山》等六十余种单出唱本和《武二探兄》《贵妃醉酒》等近百个段子。
聚桂山之灵气,采漓水之精华,铸就了广西文场典雅、细腻、柔美的高贵品质,被誉为“曲艺宝库中的珍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