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ouncements

Home - Announcements - News
  

News

Back to News Listing

「云·游中国」刘三姐歌谣:凝结千年的文化遗产,众人传唱的民族经典

Posted: 19 Sep 2023

 

 

「云·游中国」刘三姐歌谣:凝结千年的文化遗产,众人传唱的民族经典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名称:刘三姐歌谣

编号:Ⅰ-23

类别:民间文学

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刘三姐歌谣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地方传统民间文学。  

 

刘三姐歌谣内容广泛,包含了千百年来丰富的情感以及杰出的诗性智慧,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吐露了人们激荡在心胸间的喜怒哀乐,显示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活态文化的魅力。

 

01 历史渊源

 

 

唐代之前,壮族地区还流行“婚不用媒聘”“歌唱成婚”的习俗,人们以歌为媒,依歌择偶,“歌圩”成了男女青年谈情择偶的理想场所。

 

宋代以后,壮乡歌圩继续发展,许多著述如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乐史的《太平寰宇记》、明代王济的《君子堂日询手镜》以及大量地方志书,都有关于歌圩的记载、有的诗文对歌圩盛况作了生动的描述,如明代邝 (kuàng) 露的《赤雅》写道:“垌女于春秋时节,布花果笙箫于名山,五丝刺同心结,百纽鸳鸯囊,选垌中之好者,伴垌官之女,名曰天姬队。余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为乐。男亦三五成群,歌而赴之。相得则唱和竞日,解衣结带,相赠以去。春歌正月初一,三月三,秋歌中秋节,三月之歌,曰浪花歌。”这说明,明代时,壮族唱歌求偶的习俗仍在延续,歌圩非常兴盛。

 

清代,史料记载:“其风俗最尚踏歌,浓妆绮服,越阡度陌,男女杂沓。深林丛竹间,一唱百和,云为之不流,名曰‘会阆’。”这时的壮乡歌圩,规模更大,情人相约,以歌为乐,以歌为媒的风气似乎更盛。  

 

02 艺术特色

 

题材形式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衽 (rèn) 传这是刘三姐唱过的歌。也许是刘三姐歌谣风靡世界的缘故,壮族歌谣被定名为“刘三姐歌谣”。

 

正像上述山歌中唱的那样,刘三姐歌谣就像“春江水”,内容包括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岁时农事、日常生活、伦理道德、恋爱婚姻等各个方面;按题材分,刘三姐歌谣大体上可分为古歌、劳动歌、时政歌、情歌、生活歌、仪式歌、历史传说故事歌、儿歌等八大类。

 

文艺特征

 

 

刘三姐歌谣浸润在壮族的婚丧嫁娶及各种节庆礼仪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中对比兴手法的娴熟运用以及口传心授的歌咏习俗,格调优美,形式多样,展示壮族歌谣鲜明的艺术特色。

 

刘三姐歌谣传统脉络清晰,代代相传,不绝如缕,构成一种群体性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集体意识,积淀着许多古老的观念、原始的意象,内涵丰富深邃。刘三姐歌谣的精神内核是“壮族文化”,外在形式借助汉族文化来展现,使之成为多元文化交相汇融的象征。

 

演唱方式

 

 

纵观刘三姐歌谣多首叙事长歌,除了主题为自叙身世的《自叹身世歌》,其余大都是在喜庆的场合演唱。例如,《张四姐与李文圩》《龙女与汉鹏》,一般在结婚迎亲的晚上演唱;《梁山伯与祝英台》,通常是在新婚之夜演唱;《董永和五姐》《孟姜女与万喜良》《吕蒙正》,通常也是在喜庆之时演唱。

 

虽然这些叙事长歌演唱的具体场合或时间有所不同,但无论是“结婚”,还是“寿诞”等都是喜庆的场合,而且通常都是在男女对唱情歌的环节之前演唱。也就是说,叙事长歌的演唱并不是“狂欢之夜”的主要节目,其只是做铺垫而已,之后的“男女对唱”才是重头戏。

 

03 代表作品

 

 

刘三姐歌谣的作品主要有《九送歌》《十送歌》《十里送情哥》《五更歌》《五更想妹》《十月想妹》《十月歌》《十二月歌》《十说歌》《十恨歌》《叹情》《叹十二月》《叹十二时辰》《叹五更》《辣椒焖苦瓜》《十八姑娘三岁郎》等。

 

刘三姐歌谣作为壮族人民精神生活的产物,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多样文化的集中表现,在文化形态上与壮族生活息息相关,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已成为壮族之魂。刘三姐歌谣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具有见证民族历史和情感表述方式的文化史研究价值,还具有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Back to News 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