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ouncements

Home - Announcements - News
  

News

Back to News Listing

「云·游中国」四川清音:婉约细腻,具有东方古典韵味的巴蜀“歌剧”

Posted: 25 Jul 2023

 

 

「云·游中国」四川清音:婉约细腻,具有东方古典韵味的巴蜀“歌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名称:四川清音

编号:Ⅴ-77

类别:曲艺

地区:四川省

 

四川清音原名“唱小曲”、“唱小调”,因演唱时多用月琴或琵琶伴奏,又叫“唱月琴”、“唱琵琶”,是流行于重庆市和四川省的曲艺音乐品种之一。

 

01 历史渊源

 

 

四川清音的起源尚难弄明,但是从它的演出形式、曲牌及其结构形式等方面看来,可以知道“四川清音”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民间曲艺,因为中国从北宋时起便有了这一类联曲体的曲艺形式,例如:始于北宋盛于南宋的“唱赚”(赚词)、始于北宋盛于金元的“诸宫调”等。

 

“清音”在清初时期流行于中国北方各省,后流向南方及西南各省,“清音”传入四川省大约在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江南华亭(今上海市)人陆箕 (jī) 永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出任四川省绵竹县令,在他的诗文中谈及此,曾作《绵州竹枝词》十八首记述当时当地的民情风俗;康熙年后,四川省的经济得到进一步的恢复与发展,“清音”等民间艺术也得到了发展与繁荣,各地均出现“吹弹夜夜乱如麻”(清吴好山《成都竹枝词》)的局面,“清音”逐渐流行于四川省各地的大小城镇。综上所述,两百多年前“清音”即在四川省各地广为流传。

 

 

“琵琶弹唱”是四川清音的一种演出形式。传统清音的演唱多用月琴伴奏,直至1962年,李月秋在一次演出中怀抱琵琶,自弹自唱了清音曲目《春天来到川西坝》,效果显著,之后女演员们就都纷纷练起了琵琶,从此,琵琶弹唱在曲艺团才成为一种固定的演出形式。

 

02 艺术特色

 

演唱形式

 

 

四川清音最初多由女演员一人在茶馆书场表演,左手执檀板,右手执竹签敲竹鼓(取直径约10厘米~12厘米,长约8厘米~10厘米的带节楠竹,以竹节凸状隔膜为鼓面)以控制节奏,指挥乐队伴奏,有琵琶、二胡等少量乐器伴奏。

 

新中国成立前多为一人或二、三人坐唱,并有专人在台下散“折子”(能折叠的小册子,上书曲目名供人点唱用);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剧场大舞台的需要,改坐唱为站唱,并由一人独唱发展为两人对唱及多人合唱;1958年宜宾曲改会艺人王纯熙演唱四川清音《歌唱英雄黄继光》(钟成修词,喻祖荣、韩绍武改编编曲),首开男性演唱清音。

 

唱腔特征

 

 

四川清音有三种典型的衬腔:

 

一是“哈哈腔”:无论大调还是小调,“哈哈腔”对清音唱段的喜、怒、哀、乐无不起着烘托渲染的作用。“哈哈腔”有“长哈哈”和“短哈哈”,演唱时由喉头的“大舌头”和“小舌头”相互撞击而产生。

 

二是“弹舌音”:就是弹动舌尖发出“嘚儿”的声音,有“长嘚儿”和“短嘚儿”之分。在唱段需要的地方选择“长嘚儿”和“短嘚儿”,往往都能对唱段起到很好的渲染、烘托、美化作用。

 

三是唱腔的垫字和垫词:如“哎呵”、“哟呵”、“嗨哟”等。根据唱腔内容,衬腔的垫字和垫词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音乐器械

 

 

四川清音伴奏乐器有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乐器。表演时演员右手击竹鼓,左手击檀板,自击自唱。

 

03 代表作品

 

 

四川清音传统曲目有600多个,根据小说、戏曲改编的如《尼姑下山》、《小乔哭夫》、《断桥》、《思凡》等;歌颂历史人物的如《花木兰》、《昭君出塞》等;吸收各地民歌的如《放风筝》、《小丈夫》等;反映现实生活及革命历史题材的新曲目如《黄继光》、《丁佑君》、《江姐上华蓥 (yíng)》、《送公粮》、《赶花会》等。

 

四川清音艺术以其特有的方式记载与传承了巴蜀历史文化,是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曲艺品种,这种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值得后人认真研究与传承。

Back to News 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