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ouncements

Home - Announcements - News
  

News

Back to News Listing

「云·游中国」广东音乐风韵,典藏岭南瑰宝

Posted: 18 Apr 2023

 

 

「云·游中国」广东音乐风韵,典藏岭南瑰宝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名称:广东音乐

编号:Ⅱ-49

类别:传统音乐

地区:广东省广州市

 

广东音乐是流行于以广州市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广府方言区的传统丝竹乐种,是岭南民间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轻、柔、华、细、浓的特点和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岭南风格备受民众的喜爱,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

 

01 历史渊源

 

 

广东音乐有四百余年的历史,自明清以来,经历了萌发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等阶段,曲名和乐谱可稽的乐曲现有五百多首。

 

20世纪20~30年代是广东音乐的兴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专业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如何柳堂、吕文成、易剑泉、尹自重等。

 

约在1926年间,受江南丝竹影响,吕文成将二胡引进港、澳,并改用钢丝琴弦,移高定弦,创制了发音清脆明亮的粤胡(又称高胡),后又加入扬琴、秦琴,并以高胡为主奏乐器,此为“三件头”,又称“软弓”。后来在“三件头”的基础上加入洞箫、笛子、椰胡等丝竹乐器,乐队进一步扩大,大约在1930年左右定型,这一时期的代表曲目有何柳堂的《赛龙夺锦》、《鸟惊喧》、《醉翁捞月》等;吕文成的《步步高》、《平湖秋月》、《醒狮》等;尹自重的《华胄英雄》及易剑泉的《鸟投林》等。

 

 

自20世纪20年代初到1949年,广东音乐创作乐曲多达300首,其中约50首至今仍流传于世。世有“凡有华侨处,即有广东音乐知音”之说。

 

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东音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音乐工作者对广东音乐进行搜集、整理,并对广东音乐的和声、配器等方面进行研究改革,出版了不少乐谱,创作并演出了大量优秀曲目,如陈德巨的《春郊试马》、林韵的《春到田间》、刘天一的《鱼游春水》和乔飞的《山乡春早》等。

 

02 艺术特色

 

音乐风格

 

 

广东音乐作品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活泼、明快的作品占了很大比重,抒情、明朗的作品也不少,有一些作品是风趣、诙谐的或富有造型性的,也有些作品是哀怨的或带有叙事风格的,许多广东音乐作品带有一些“民族轻音乐”体裁的特色;

 

二是音乐结构精短、简洁、集中,这是其传统特色;

 

 

三是调式上常用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的徵调式、宫调式、商调式、羽调式,而角调式较少。在这些调式中,徵调式最为多见。在调式音阶上重用“乙凡调”特性使音乐更具神韵;

 

四是多使用富于特色的五、六、八度音程的大跳,赋予音乐更强的明快、活泼的现代感;

 

五是有许多精巧的加花、变奏、装饰、滑音手法。

 

结构形式

 

 

广东音乐曲式是乐曲的结构形式,是艺术作品形式之一。曲式取决于作品表现之内容,形式由内容而决定。广东音乐产生多种的曲式结构,其源于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所以说,曲式结构的发展,是作品表现之内容变化而来的。

 

综观广东音乐一百多年曲式发展史,走过了沿袭传统乐曲、借鉴出新、自主创新等阶段,经历过从简单到复杂、从单调到丰富的过程。它的曲式结构不拘一格,可以说是融会中西,丰富多样,多姿多彩。概括起来大体有:单段体、二段体多段体、变奏曲体、回文曲体、串曲体、组曲体和复合乐段曲体等八种。

 

03 代表曲目

 

 

广东音乐的代表性曲目有《雨打芭蕉》、《旱天雷》、《双生恨》、《平湖秋月》等。其乐队有多种组合,最典型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五架头”(又称“硬弓组合”,即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横箫)和“三架头”(粤胡、扬琴、秦琴),各种丝竹乐器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全面展示了岭南丝竹音乐的精微和华美。

 

作为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广东音乐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自成体系,风格独特,深深植根于岭南民间。

Back to News 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