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ouncements

Home - Announcements - News
  

News

Back to News Listing

「云·游中国」荆河戏:中国民间艺术瑰宝,领略戏曲中神秘的脉动

Posted: 04 Apr 2023

 

 

「云·游中国」荆河戏:中国民间艺术瑰宝,领略戏曲中神秘的脉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名称:荆河戏

编号:Ⅳ-35

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湖南省澧(lǐ)县

 

荆河戏是在湖南省西北地区及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等地流行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因流传于长江荆河段而得名,历史上曾有上河路子、大班子、大台戏等名称,又曾被叫作楚剧、汉剧、湘剧,1954年正式定名为荆河戏。

 

01 历史渊源

 

荆河戏历史悠久,起于明初永乐年间,明末清初秦腔戏班跟随李自成军来到澧州(今为澧县),艺人们四处流散,到清代初年基本完成了楚调与秦腔的“南北结合”,形成了荆河戏弹腔的“南北路”,这时候的荆河戏基本成型。

 

 

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年~1874年),在荆河戏的活动中心湖南省澧州和湖北省沙市区等地,就有三泰、三元、泰寿、文化、同乐、长寿、同福等20多个班社从事专业演出活动。清末以后的二十多年里,又相继成立了30多个班社,是荆河戏的昌盛时期。

 

1954年,湖南省文化厅对湖南省民间职业剧团定点安排,正式定名荆河戏。

 

02 艺术特色

 

唱腔特点

 

 

荆河戏的舞台语言以荆州口语或澧州官话为主,唱腔具有高昂、响亮、气势宏大的特色,艺人们通过长期的“草台”演出锻炼出了特殊的高嗓音。

 

唱腔根据不同的行当有所不同,须生多用“边嗓”和“沙嗓”,小生、旦角用“假嗓”,花脸常用“本带边”,小花脸、老旦用“本嗓”。少数剧目的唱词念白用川、陕、苏、山西等地方的方言,但少数唱呔腔的戏,如《三元会》和《三搜索府》,讲白中有些字要仿山东音和苏州音,如“人”念“林”,“白”念“拜”等。

 

角色行当

 

荆河戏的角色行当分生、小生、旦、老旦、花脸、丑六行。

 

 

生行主要是扮演挂须而不开脸的男性角色,分老生、杂生、正生和红生。

 

小生,俊扮不蓄须的青年男子,其戏路一般按人物穿戴分为紫金冠戏、二龙叉戏、包巾戏、纱帽戏、公子巾戏和罗帽戏六类。

 

 

旦角分正旦、闺门旦、花旦、武旦、摇旦五种。老旦,扮演老年妇女,分贫富两类,贫者拄竹棍,富者拄龙头拐杖。

 

花脸分大花脸、毛头花脸和霸霸花脸。大花脸扮演地位显赫,年纪较大的角色;毛头花脸,指戏中居次要地位的花脸;霸霸花脸,多系年岁较轻,个性刚直、勇猛、暴躁一类角色。

 

丑角,即小花脸,戏路很宽,上至帝王将相、公子少爷,下至流氓强盗、家院公丁、武夫侠士、樵夫牧童、花子媒婆等都能扮演。

 

表演形式

 

荆河戏的传统做功在各行均有一套表演形式和基本功法。

 

 

走:生角多走方步,花脸多迈八字步,旦角多走骄步,丑角多走蹦步,富老且走大方步,穷老且走小方步。

 

站:生角、花脸两脚呈小八字形,全身面朝一方,挺胸收腹站“块碑”;旦角两脚呈丁字形,身躯微侧站“风摆柳”;穿褂的丑角,则扭曲身子站“猴儿抱桩”。

 

坐:花脸要坐得高(椅上要加垫包),生角要坐得稳(端坐椅上),旦角要坐得空(侧身坐小半边椅子)。举手“开山字”:花脸过头,生角齐眉,小生、丑角平肩,旦角平胸。

 

 

用指:花脸用虎爪,生角用龙爪,旦角用菊花指或兰花指。

 

荆河戏的表演讲究内、外八块的功夫。“内八块”功夫指人物的喜、怒、哀、乐、惊、疑、痴、醉等内心情感;“外八块”功夫则指云手、站档、踢腿、放腰、片马、箭步、摆裆、下盘等八种外部形体程式动作。荆河戏以武戏见长,尤以各种姿态的“拗军马”“抖壳子”最具特色。

 

伴奏乐器

 

 

荆河戏的伴奏乐器主要有文武二场面。文场面包括胡琴、月琴、三弦、唢呐、笛子等。武场面则包括堂鼓、大锣、小锣、马锣、云锣、头钹、二钹和铰子等乐器。

Back to News 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