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游中国」看“四大发现”展,赴一场古文献之约
近日,由中国文物局指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中国图书馆(中国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在中国典籍博物馆正式开幕。
01 从甲骨文到明清档案,一站式探索中华文脉
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是上世纪初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
本次展览共分为“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专题,展出面积近3,000平方米。
.png)
02 殷墟甲骨:跨越千年的文明之约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殷墟甲骨的发现使只存在于典籍中的商代被证实为信史。
甲骨文发现120余年来,甲骨学研究者遍布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等数十个国家,成为认知中国早期历史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
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中国图书馆(中国典籍博物馆)甲骨收藏35,651件,约占存世总量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甲骨藏量最多的单位,其中有字甲骨34,783片。
“殷墟甲骨”专题位于中国典籍博物馆第五展厅,分为“重现的文明”“神秘的文字”“神奇的王国”“探索的旅程”四个单元。
专题通过甲骨实物展示、考古发掘资料图片、相关研究成果集锦等,探寻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突出甲骨文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揭示甲骨文作为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对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价值。
03 敦煌遗书:用有限空间讲述无限的敦煌
.png)
敦煌遗书卷帙浩繁,如何在一个展览里尽可能把精华一一呈现?“敦煌遗书”专题展览颇费了一番心思。
“敦煌遗书”专题位于中国典籍博物馆第七展厅,分为“世界的敦煌”和“敦煌的世界”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敦煌遗书发现、流散、保护整理的百年风云,第二部分介绍敦煌遗书在宗教以及所涉四部典籍、社会文书、民间信仰等方面的表现。
华夏典籍经历了漫长而又剧烈的历史变革,兵燹水火、鼠啮虫咬、焚籍毁版、千里播迁,留存于世的典籍已百不存一。
1900年,藏经洞中发现了敦煌遗书,出土了公元4至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展现了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等多方面的真实面貌。因此,藏经洞名列二十世纪初中国学术“四大发现”之一。
04 居延汉简:汉代边塞“百科全书”

本次展览中的“居延汉简”专题,通过“有册有典”“流沙坠简”“居延汉塞”“大漠孤烟”“手不释卷”五个单元,为观众全面展示居延地区历次简牍发掘成果。
展览主要展示了甘肃简牍博物馆所藏汉代居延遗址出土的147枚居延汉简,以及少量中国图书馆所藏简牍和相关图书。
展品中的《候史广德坐罪行罚檄》和《塞上烽火品约》简册是居延汉简代表性简册。1974年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的《候史广德坐罪行罚檄》形制特别,是用一节完整的红柳木树枝制作而成。
檄文逐条列举了候史广德所督管的六个烽隧在守御器损毁丢弃、防御设施废弛败弊等方面的情况。檄文内容完整具体、十分细致,是研究汉代官吏处罚及追责历史的实物证据。
05 明清档案:于无声处说历史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自古以来,中国便非常重视档案的留存、保护与传承。到明清两朝,与中央集权相匹配的档案文书系统已经很完备,设有专门的档案保管机构,以及皇史宬、内阁大库等档案库房。
本次“明清档案”专题展出展品69种123件,其中一史馆展品64种117件,中国图书馆5种6件,分为政令文书、古代舆图、宫廷生活、史册典籍等四个主题,精选珍贵档案集中展示。展览中,很多珍贵档案纷纷“开口”,为观众讲述明清历史风云。
本次展览与我们了分享许许多多文物背后的中国故事,让我们一起坐上“时光穿越机”,透过古文献近距离感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