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游中国」长沙窑:大唐湘瓷泛古韵
湖南省瓷器文化贯通古今,似湘江之水生生不息。湖南省先民用勤劳的双手和令人惊叹的智慧,筑起一处又一处文化高地。
如今,湖南省传统制瓷业走上浴火涅槃的现代化转型之路,并一步步发展成为现代中国的又一瓷都。
长沙窑是唐代中国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其窑址最早于今中国湖南省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被发现,又称铜官窑。

长沙窑创烧于唐朝,晚唐时期为其极盛期,五代后衰落。其烧制的瓷器品种丰富,美观精致,实用性强。

长沙窑是中国釉下彩绘的第一个里程碑,为唐代以后的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彩瓷工艺的骄傲。
长沙窑瓷器鉴赏

唐 长沙窑白釉绿彩枕
此枕高9.5厘米,长16.5厘米,宽10厘米。枕长方形,圆角,一侧有孔。枕面白釉地,中央以绿彩绘4朵菱形花纹组合成的大菱形图案,四角又各绘小朵花纹。釉面开细小纹片,底无釉。
此枕小巧雅致,为唐代瓷枕之典型器。其图案简约,画风清新,寥寥数笔,意趣盎然。从此枕上可以看出长沙窑匠师融传统绘画技法于陶瓷装饰中的高超技艺。

此器高22.7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12.2厘米。器撇口,阔颈,瓜棱形长圆腹,肩一侧置六棱形流,另一侧置曲柄。其通体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只硕鸟,褐彩线条内涂釉下绿彩。
此器造型饱满,青釉下有褐、绿两色彩,图案线条流畅,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长沙窑瓷器珍品。

此器高22.5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4.5厘米。器直口,阔颈,丰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棱形流,对称处安三条形曲柄。与流、柄成十字形的颈、肩之间置一对三条形系。
其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略显灰黄,肩、腹处模印贴花椰枣纹,其上覆盖大块褐色釉,形成三个椭圆形斑块,突出了图案的装饰效果。
此器的贴花纹朴实、自然、生动,反映了长沙窑贴花艺术的特点。其造型和图案特殊,是唐代长沙窑生产的销往西亚各国的产品。

此罐高19.2厘米,口径12.6厘米,足径14.2厘米。罐唇口,直颈,丰肩,圆腹,腹下敛,平底。其胎呈灰白色,器身施褐中泛黄色釉,肩部有对称方形双耳及四朵模印贴花纹,近足处一周及底部素胎无釉。
唐代长沙窑器物以日用瓷为主,其造型简洁朴素,讲究细微之处的变化,以各种形式的罐和罐最多见。
此壶高17.6厘米,口径8.9厘米。壶喇叭口,长颈,圆肩,瓜棱腹,平底假圈足,曲柄。
其多棱短流下方以褐彩书“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以(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五言爱情诗一首,描绘男女因相见恨晚而造成不能相守的遗憾,诗意缠绵悲哀,耐人寻味。

唐 长沙窑青釉模印贴花“张”字纹壶
此壶高22.5厘米,口径5厘米,底径15厘米。壶喇叭口,鼓腹,平底。
其流及两系下分别贴三块模印褐斑,一块为坐狮,另两块为一串串硕果累累的椰枣图案。椰枣为西亚常见果树,也是长沙窑模印贴花勤于表现的内容之一。有一椰枣正中有一“张”字,应是作坊主的姓。
狮与椰枣互相映衬,呈现出一幅热带风光下的动物画,西域风格跃然瓷上。

此炉高16.4厘米,口径5.8厘米,底径9.9厘米。炉小口,鼓腹。
其两系及流下分别饰以三块模印贴花的人物图案,流下为一女子袒胸披纱,纹褶飘逸流动,站于蒲团之上,扭动身体,婆娑起舞,应是唐代风行于中国的胡腾舞,右边一人吹笛,左边一人执物站立。
这些纹饰均与西、南亚文化有关,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此器高6.2厘米,以双狮为造型,双狮卧于一方形底座板上,头部朝向相反,双耳竖立,双眼炯炯有神,颈部均系有一带铃铛的颈圈,全身有刻划的毛发。此器虽为手工捏制而成,但神态非常逼真。

此器高7.8厘米,圆短流,圆鼓腹下内收,圆饼底外侈。其提梁以龙为造型,龙头伸入水注顶部,龙身弓曲,四肢有力地撑起。器型小巧而精致,釉面莹洁光润。

此盖炉高8.5厘米,口径8厘米,足距8.3厘米。盖炉造型仿古代青铜器,敛口,直腹,折底,下承四足,盖面隆起呈盔状,上饰宝珠钮,四周各饰一长条形镂空,盖面上部饰褐彩。器身施青釉,釉不及底,釉色青中泛黄,温雅柔和,釉面有细小的开片纹。
此种炉又名香熏,为熏香之用。炉盖多作镂雕装饰,将所燃香料置于炉内,袅袅轻烟从镂空处飘出,有如云雾缭绕。
瓷香熏始见于东吴,六朝时较流行,多有托盘,炉身大,盖面镂孔,式样大方。唐代以后,托盘被改为三足或五足,镂空小而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