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ouncements

Home - Announcements - News
  

News

Back to News Listing

「云·游中国」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举办在即,四大特点打造非遗年度盛会

Posted: 15 Feb 2023

 

 

「云·游中国」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举办在即,四大特点打造非遗年度盛会

 

 

近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印发通知,决定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于2023年2月16日至20日在陕西省榆林市举办。

 

01 年会特点

 

 

此次年会以“打造非遗年度名片,绽放非遗绚丽色彩”为主题,由开幕式、创新展览、巅峰论坛等内容组成,呈现四大特点:

 

一是打造非遗集市,创新非遗展览方式。赶集作为中国传统民俗和生活场景,充满人间烟火气息。年会将非遗展陈与非遗集市合二为一,用展陈的方式呈现非遗项目,用集市的场景增强群众体验,打造一个具备文化温度和质感、既好看又好玩的非遗创新展览。

 

展览以陕西省非遗项目为主,山东、河南、四川等主宾省份的非遗项目为辅,中国其他地方非遗项目为补,同时设立三秦街、河洛街、天府街、齐鲁街四条特色非遗街市,并与榆林老街现实街景相辅相成,近200个非遗项目、400多位非遗传承人相聚榆林,共赴非遗年度盛会。

 

 

二是打造沉浸空间,创新非遗体验场景。围绕非遗年轻化、体验场景化、传播多元化的需求,年会打造非遗与旅游融合的沉浸式体验空间,通过非遗的场景营造推动地方旅游服务升级。

 

在文化+科技的沉浸式消费场景里,游客可以品各地非遗美食,见各地非遗风情,赏中国传统技艺,购特色非遗产品,实现非遗和体验场景的深度融合。

 

 

三是打造权威发布,创新年度工作展示。年会设立权威发布环节,“非遗人之家”大型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整合社会资源发布“金融支持非遗百千万计划”、“中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以及“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建设”;探索文化互鉴互融新途径,开展中国非遗与旅游融合优选项目征集;梳理学校开展非遗教学案例,发布2021年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征集活动成果等。

 

 

四是打造巅峰论坛,探讨非遗研究前沿领域。年会以“守正创新,弘扬非遗时代价值”为主题开设论坛,从中国国家战略角度,邀请相关领域专业、权威、有影响力的重要嘉宾,围绕“非遗以人民为中心”、“非遗增进中华文化认同”、“非遗促进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三大主议题,共商非遗保护、传承、传播的重大议题。

 

 

02 年会活动

 

本届非遗保护年会线上传播精彩纷呈,活动盛况将全程在非遗人之家实时转播,线下的非遗大集也将在线上同步直播展出。

 

 

 

作为年会的重要发布平台,众多非遗活动的精彩瞬间将定格在非遗人之家,呈现一场永不落幕的非遗展览。

 

非遗保护年会期间,抖音将上线#dou见非遗#话题及专属H5,并邀约苗族鼓舞非遗传承人阿朵、中国工艺美术推广人迟锐、90后中国风主播费青、河南豫剧主播张荣彬、文旅主播宾宾的奇妙旅行等多位达人助力非遗传播,话题预计曝光量超过3亿。

 

 

2月17日开幕当天,“抖音电商”官方直播间还将在非遗市集开展超过4小时的“云逛展”宣传活动,并进行首届非遗年会专场直播带货,预计带动非遗老字号品牌、非遗传统技艺商品超过50款。

 

此外,非遗保护年会还特邀微博人文艺术开展#非遗在身边#活动,号召更多人在微博一起守护非遗,为非遗发声。

 

 

03 人文榆林

 

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的举办地,陕西省榆林市根植于黄土和黄河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近年来,榆林市市委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榆林市文化和旅游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方针,以中国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抓手,破解非遗保护难题,推动非遗整体保护更上一层楼。

 

民歌、秧歌、说书、石雕、腰鼓、剪纸、九曲黄河阵、唢呐、泥塑……从历史长河中走来的榆林,记载了璀璨瑰丽的华章典故,演绎了灿若星辰的千古绝唱,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榆林非遗。

 

榆林非遗涵盖了中国非遗名录全部门类,其中,中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项、省级66项、市级211项、县级565项,有绥德石雕、榆阳剪纸的匠心独具,有陕北民歌、榆林小曲的豪迈悠扬,有陕北说书、陕北民谚的妙语连珠,也有榆林拼三鲜、横山炖羊肉的回味无穷。

 

 

在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路上,榆林市取得了不少重要突破。

 

04 年会力量

 

作为中国非遗领域一次年度工作展示、创新传承的盛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正努力办成赋能中国非遗保护的大手笔大制作,撬动地方比学赶超的大擂台、大平台。

 

年会将积极推动举办地找准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方式、非遗资源的创新转化方式、旅游发展的文化融合方式,助力各地更好展示传统文化的历史厚重感,文化创意表达的时代活力感。

 

Back to News 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