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游中国」靖州苗族歌鼟,来自苗乡的天籁之音
靖州苗族歌鼟是锹里地区的苗族人民在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中,模拟大自然的和声及在生产劳动中发现的音律,经过长期的选择与提炼,创造出的独具韵味的传统音乐,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靖州苗族歌鼟时而婉转悠扬,时而气势磅礴,体裁丰富,形式多样。
01 历史渊源
靖州锹里位于中国湖南省西南边陲、湘黔两省交界之地,这一带生活着近两万的苗族人民。
锹里苗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与五千多年前的“九黎”,尧、舜、禹时期的“三苗”以及周时期的“荆楚”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锹里苗族人民勤劳纯朴,爽朗豪放,素有“以饭养身,以歌养心”的文化情怀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长期居住在大山深处的苗族人民,在狩猎、伐木等生产、生活及抵御外来进攻中创造和积累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和文化,“歌鼟”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靖州苗族歌鼟是一种由大自然的声音演变而成的多声部合唱形式。
在古老的苗族村寨中,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与单纯欢快的生活,促使苗族先民们对鸟鸣、蝉唱、流水、林涛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和声”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联想。

于是他们模拟大自然的“和声”,编成高低重叠的悦耳歌声,经过长期的选择、加工和提炼,形成优美的旋律与协调的和声。从此,苗族歌鼟便以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流传于世。
02 体裁形式
靖州苗族歌鼟按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族习俗可分为茶歌调、酒歌调、饭歌调、山歌调、担水歌调和三音歌调等。
其音乐的音律和音程既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苗族民歌,也不同于邻近的侗族民歌和汉族民歌,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靖州苗族歌鼟的演唱采取由低至高、由轻至重、由少至多的递进形式,多以单人低声部起歌,其他声部先后进入,多个声部相互交替流动。
靖州苗族歌鼟有《山歌》、《担水歌》、《茶歌》、《三歌》等曲目,演唱语言主要使用当地苗族土语(酸话)。其歌唱活动往往与苗族民俗紧密相联,彼此融为一体。
03 歌词结构特点
苗族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依靠着自己的行为方式来传承文化精髓。
歌鼟是锹里苗民生息状况记录、人际情感交流、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他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靖州苗族歌鼟的形成离不开歌词之间的相互组合。表面上看,歌词只是锹里苗民表达情感的方式,但在他们心里,歌词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歌唱。
靖州苗族歌鼟的歌词多为七言四句,涉及题材较为广泛,内容包括历史传说、祭祀礼仪、生产劳动、婚姻恋爱、劝事说理、唱咏风物等诸多方面,并常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