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ouncements

Home - Announcements - News
  

News

Back to News Listing

「云·游中国」汝城香火龙,红红火火闹元宵

Posted: 07 Feb 2023

 

 

「云·游中国」汝城香火龙,红红火火闹元宵

 

汝城香火龙是中国湖南省汝城县传统舞蹈,其表演多在每年元宵节期间举行,寓意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汝城香火龙表演以城郊乡的益道村、津江村、厚坊村及土桥镇的广安所等一百二十多个村最为热闹,这些村落的香火龙造型精美,气势威猛,其表演气氛热烈,场景壮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汝城香火龙表演集传统工艺、音乐、舞蹈及民俗礼仪于一体,形象地展示出当地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在汝城地域民族来源、民族性格、传统工艺及当地民间音乐、舞蹈、礼仪等的研究中,汝城香火龙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01 历史渊源

 

汝城县地处中国湖南省东南部、湘粤赣三省交界之处。据传,汝城香火龙最早起源于历史上祀龙止雨和祀龙止水的民俗活动。

 

 

唐高宗弘道年间,汝城洪水泛滥成灾,老百姓采纳了一位风水先生“以火龙降水患”的建议,用稻草扎制成12条草龙,对着滔滔洪水烧化,终于将洪水降伏。从此,汝城逐渐形成了每年元宵节期间扎制香火龙以祈求降伏水旱灾害、庆贺五谷丰登的习俗。

 

 

明清时期以来,汝城香火龙的造型吸取传统壁画、寺庙雕刻的特色,逐渐形成其特有的威武轩昂的气度。

 

 

02 表演道具

 

汝城香火龙的制作材料以汝城当地所产的稻草、棕叶、毛竹、向日葵秆以及特制的龙香为主,所用工艺也是当地传统的扎制工艺。

 

 

汝城香火龙的制作极其讲究,先用稻草扎成长数百米、直径4厘米粗细的“赵公鞭”待用,然后按照设计图依次将“赵公鞭”分节扎成龙头、龙颈、龙身、龙尾,再在规定位置扎上龙足、龙爪和龙脊。

 

 

其龙头结构复杂精美,先生角,次生嘴,依次是龙须、龙眼、龙耳、龙牙、龙鼻、鼻须、龙额、龙珠,环环紧扣,形成整体。

 

待各部分扎成后,沿水平方向在龙身两侧每隔2厘米插一支龙香,用细篾片将龙身连成线,密密匝匝,十分壮美。插好龙香后,在祖祠前将每一节构件用竹竿绳索连接好,装上抬杆,一条汝城香火龙便制作完成。

 

03 表演程序

 

择日

 

按传统习俗,舞龙的时间选定在每年元宵节前后的夜晚,如遇阴雨天气则顺延,时间一般在正月内。

 

祭祖

 

择好日期后,当晚7点,鸣三眼铳(chòng)告示远近观众。7时30分后,全村男女老少纷纷持松明火把为汝城香火龙点火,主持者到宗祠内设香案祭品以祭拜祖宗。

 

游龙

 

待祭拜完毕、香火全部点燃,主持者一声令下,数十支三眼铳轰鸣,紧接着鼓乐喧天,一百多位青壮年头顶草帽、身穿旧衣一齐上阵。

 

 

舞龙头者每8人一组,舞龙尾者每3人一组,其余舞龙身各段者每2人一组。舞龙者将汝城香火龙抬将起来,先绕宗祠大门舞三周,一旋一拜,三拜之后,龙尾先退,再退龙头,然后沿村内主道及村旁水田边游走。

 

游龙环节,数十盏烛光闪闪的龙灯为汝城香火龙引路,依次是三眼铳放队,双狮、双鱼、生肖吉祥物、特定时事标语队(一人一字)、吹打乐队、鞭炮焰火队,汝城香火龙位于队伍中间,之后又有鼓乐队、龙灯队、三眼炮队。

 

 

仪式中有翻滚、喷水、沉海底、跳跃、吞食、睡眠等动作,其中,“沉海底”和“吞食”动作在表演技巧上难度较高。引路和尾随的两头狮子除各自做翻滚跳跃的动作外,还做些引龙和随龙“护驾”的动作。

 

接龙

 

到了接龙环节,汝城香火龙依次向整个村道及村周围主要道路和有关店家门口游去,每到一户人家,都有人以插香、点火、放鞭炮的方式迎接,这一行为称为“接龙”、“接福”、“接平安”。走完规定的线路后,汝城香火龙又旋归宗祠前,叩头三次。

 

抢香

 

龙香快要燃尽时,舞龙者将汝城香火龙盘拢三圈放在地上,龙头居中朝向宗祠方向,之后,观龙人便去扯龙香,人们把扯来的龙香插在自家神案上或畜栏门边,以祈求家庭平安、六畜兴旺。

 

 

化龙

 

在一阵阵鼓乐鞭炮声中,舞龙人将汝城香火龙点燃,熊熊的火焰直指青天,意味着“龙归天”。第二天,人们将焚化的龙灰装好,在阵阵鼓乐鞭炮声中把龙灰送到河边,装香、烧纸钱后,将龙灰倒进河里,这被称为“送龙归大海”。

 

Back to News 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