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ouncements

Home - Announcements - News
  

News

Back to News Listing

「云·游中国」魅力建盏,尽显宋代风雅

Posted: 08 Dec 2022

 

 

「云·游中国」魅力建盏,尽显宋代风雅

 

建窑是宋代著名的以烧造黑釉瓷器而闻名于世的瓷窑,其遗址位于今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

 

 

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经历宋、元、明、清四代,烧瓷历史长达千年,对福建地区和江南广大地区都有极大影响。

 

宋代建窑主要烧造以适应当时“斗茶”需要的黑釉茶盏为主,依据釉面上所形成的氧化铁结晶斑的不同,品种有“兔毫”、“鹧鸪斑”、“曜变”等称谓。

 

 

宋代文人蔡襄曾写诗赞美建窑鹧鸪斑盏和兔毫盏:“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雪冻作成泥,云间未垂缕。”

 

建窑瓷器鉴赏

 

 

宋 建窑黑釉兔毫盏

 

此盏高5.8厘米,口径12.8厘米,足径3.9厘米。盏撇口,斜直壁,小圈足。其内壁满釉,外釉不及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泪痕,釉中有丝状黑褐色兔毛般结晶,俗称“兔毫”。


宋金时期,兔毫盏在中国许多地方如江西、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烧制,其中以建阳窑所烧“建盏”最为著名。

 

 

宋 建窑黑釉盏

 

此盏高7.5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5厘米。碗撇口,斜直壁,浅圈足。其通体施黑釉,外口沿釉呈黑黄褐色,内外壁釉面呈黑褐相间的兔毫纹,满釉至底足。


此盏口径较大,器壁线条流畅,造型十分优美。

 

 

宋 建窑黑釉兔毫盏

 

此盏高9.6厘米,口径16.2厘米,足径4.9厘米。盏敛口,深弧腹下收,圈足。其内外施黑釉,内壁满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垂釉形成滴珠状,口沿釉色黄褐,近底露胎处呈黑褐色。

 

北宋时期因宫廷盛行斗茶之风,所以这种胎体厚重、釉色漆黑的茶盏流行一时。除“兔毫纹”盏外,建阳窑还生产“油滴纹”盏,它们均为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种。

 

 

宋 建窑黑釉酱斑碗

 

此碗高6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3.9厘米,内壁黑釉间有放射状酱褐色羽状斑纹,俗称“鹧鸪斑”,是建窑珍品。

 

宋代,人们在斗茶时,建盏与茶汤黑白对比鲜明,效果最佳。建盏的盏身厚重,有利于茶汤保温,使香味久聚不散。

 

 

宋 建窑乌金釉玉毫盏

 

此盏口径12.2厘米,口沿微束,弧腹,浅圈足,器形优雅,底部刻有“供御”二字。

 

其银色毫纹于乌金底釉之上若隐若现,符合宋徽宗《大观茶论》所言“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之品评。

 

 

宋 油滴天目茶碗

 

此碗高7厘米,现藏于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盏为束口型,口包金边,除了底足周边之外,整体都涂有漆黑的釉,整体造型线条流畅。

 

此碗属油滴茶碗中的名品,碗上黑釉中遍布金、银、青色闪光油滴斑,随光线与角度不同折射出不同的光彩,好似油滴一般,因此被赋予“油滴”之名。

 

宋朝时,日本僧人来中国浙江省天目山求取佛法,在研修佛法时,也学习了当时的中国茶文化,并且将当时的茶道具带回日本。此后,日本人将这种中国茶具叫做“天目”。

 

 

宋 稻叶天目兔毫盏

 

此盏高6.7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4厘米,胎呈灰褐色,现藏于日本静嘉堂美术馆。

 

盏内外从口至心密布无数金黄色和黄褐色的大小圆点,洽如繁星闪烁在漆黑的夜空。每一个小圆点下,又拖着一条细长的银蓝色尾巴,与蓝色的兔毫纹交织在一起,仿佛流星划过无边的天际。

 

 

宋 油滴天目茶盏

 

此盏高4.9厘米,口径19.6厘米,现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盏斜壁,自口向下迅速收敛,器型流畅优雅。从底部可见其胎为灰黑色,足底刻划“新”字铭文。

 

盏釉垂流至腹部成滴珠状,釉面布满较大的银白色圆形和卵圆形斑点,斑纹较其他油滴相对更大且更鲜明,分布疏朗错落。

 

 

宋 星建盏

 

此盏高7.3厘米,口径12.1厘米,足径3.8厘米,现藏于日本德川美术馆。这只盏采用高温强还原烧制方法,器型不正且口沿有许多气孔,但仍不失为名品。

 

“星建盏”是对油滴细密如星空的瓷器品种的独有称呼,有且仅有德川美术馆的两件油滴被称作“星建盏”,其他油滴盏在历代著录图册中均未得此名,可见其珍贵程度。

 

 

宋 建窑兔毫束口盏

 

此盏口径12.2厘米,曾收录于日本著名收藏权威图录《大正名器鉴》。

 

其结晶斑形状介于兔毫与油滴之间,类似点聚成线之状态,且偏向线状。其釉面玻化极佳,莹润亮泽,毫纹清晰,光照下泛蓝绿彩光。

Back to News 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