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ouncements

Home - Announcements - News
  

News

Back to News Listing

「云·游中国」沉醉百年采茶调,衣襟总带黄梅香

Posted: 15 Nov 2022

 

 

「云·游中国」沉醉百年采茶调,衣襟总带黄梅香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中国湖北省黄梅县,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韵味丰厚,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01 剧种简介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

 

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

 

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黄梅戏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

 

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而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黄梅戏的脚色行当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等行,虽有分工,但并无严格限制,演员常可兼扮他行。

 

 

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富于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

 

黄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而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最具代表性。

 

02 历史起源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黄梅采茶歌就十分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时期,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

 

 

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求生存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的发展。

 

 

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四个历史阶段,前三个阶段均在湖北省黄梅县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20世界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世界,成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

 

 

1995年,黄梅县被授予“黄梅戏之乡”称号;2019年,黄梅县凭借黄梅戏入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03 黄梅戏著名人物

 

 

邢绣娘

 

邢绣娘(1749年~1818年),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人,本名秀莲,因会挑花绣朵,后改名绣娘。邢绣娘出身贫寒,喜爱歌唱,歌喉婉转,音韵悠扬。

 

她的演唱别具一格,深受民众喜爱,曾四次为乾隆皇帝献艺,并获得了“黄梅名伶”的御赐墨宝。

 

 

严凤英

 

严凤英(1930年~1968年),安徽桐城罗家岭人,中国黄梅戏演员。

 

1952年,上海举行第一次华东戏曲会演,严凤英以黄梅戏传统小戏《打猪草》和折子戏《路遇》(《天仙配》)闻名,获得广泛赞誉。

Back to News 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