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

1984年,澄江动物群首先发现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帽天山。
距今约5.2亿年的寒武纪澄江化石群是一个举世罕见的化石宝库,化石丰富且保存精美,生动再现当时海洋生物世界的真实面貌,充分显示出寒武纪早期生物多样性。

该化石群代表了现代生物多样性的起点,将绝大多数现生动物门类的演化历史追溯到寒武纪早期,为揭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奥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证据,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为早期生命科学研究开辟了一个重要的创新性研究领域。
04 香港早白垩世酸性火成岩柱状节理

位于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西贡火山岩园区的早白垩世流纹质火山岩柱群,源自约1.4亿年前该地区的火山活动。
当时,中国香港东南面有一座超级火山,经过长达300万年的猛烈喷发后,最终形成数百万条岩柱。与世界各地的六角形火山岩柱不同,香港地质公园的岩柱罕见地由富含二氧化硅的酸性流纹质火山岩形成。

这些岩柱的直径平均为1.2米,最粗达3米,现存总厚度估计达400米,露出地表的高度达100米。
长期的海岸侵蚀使得这些岩柱清晰敞露,并结合了丰富的海蚀地貌景观,构成全球罕见的地质奇观,也成为中国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地质遗迹之一。
05 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

绒布峡谷位于青藏高原南端的珠穆朗玛峰北坡,这里是藏南拆离系发育的典型地区,藏南拆离系滑脱构造结构在这里得到了详细描述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在过去的35年里,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得到了大量详细研究,为揭示复杂造山带的结构与形成过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藏南绒布峡谷滑脱构造体系是一组平行造山带的低角度正断层性质的韧性剪切带,其出露在珠穆朗玛峰峰顶的构造是地球上最高的断层。研究证明,藏南绒布峡谷韧性剪切滑脱构造体系主要为伸展特征,顺该断层珠峰顶部灰岩向北滑动。
06 云南石林喀斯特

石林喀斯特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海拔约为1,600米至2.200米,面积350平方公里,是典型的高原喀斯特。这里保存并展示了世界上最好的剑状喀斯特(石林)地貌,这里也是“石林”术语的发源地。
石林喀斯特的形成经历了跨度2.5亿年的复杂地质演化过程,不同阶段的石林构成了独特的“世代”历史,世所罕见地展示了特殊地区的地球演化进程。这里几乎汇集了世界上所有类似的石林地貌形态,因而被誉为“石林喀斯特博物馆”。

此外,该地质遗产地还发育有漏斗、石芽、暗河、湖泊、溶洞、天生桥、瀑布等其它喀斯特地貌,构成了一幅从地上到地下的喀斯特全景图。
07 巴丹吉林沙漠必鲁特高大沙山和湖泊

巴丹吉林沙漠必鲁图高大沙山和湖泊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
巴丹吉林沙漠面积约4.9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四大沙漠、亚洲内陆第二大流动沙漠,也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第四纪末期气候变化以及风力地貌、干旱区水资源的理想区域。

该沙漠中最高大的必鲁图峰海拔高约1,611米,相对高差近500米,是世界上相对高度最高的沙山,被称为“沙漠中的珠穆朗玛峰”。除了高大沙山,还有140多个湖泊分布于沙漠之中。
早在20世纪60年代,科研人员就开始对巴丹吉林沙漠的系统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自2009年以来,该遗产地因阿拉善沙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而得到了良好的管理和保护。新近研究表明,巴丹吉林沙漠中高大沙山正变得越来越高和陡峭。
中国入选的首批7个地质遗产地,涵盖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古生物学、地理湖泊、地貌学等科学领域,在研究矿产资源形成、生命演化、人类起源等科学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