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ouncements

Home - Announcements - News
  

News

Back to News Listing

「云·游中国」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Posted: 20 Oct 2022

 

 

「云·游中国」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其所在地主要分布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

 

 

越窑始自东汉时期,唐朝、五代时期是其鼎盛时期,主要烧造青瓷,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越窑所烧器物造型丰富,纹样端庄秀丽,胎质细腻,釉色青中微带黄色,釉质滋润肥厚,如冰似玉。

 

唐代著名诗人陆蒙曾赞誉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清代乾隆皇帝更以“李唐越器人间无”的诗句对其加以赞美。

 

 

越窑瓷器鉴赏

 

 

东晋 越窑系青釉龟形砚滴

 

此砚滴高5.8厘米,口径2.4厘米,腹径4.9厘米~4.7厘米。砚滴为乌龟形状,龟首昂起,颈部刻划螺旋纹。龟背前小后大,有圆形的小直口可以盛水,龟腹平坦,刻划十瓣莲花装饰,通体施青釉不到底。


此砚滴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不失为一件精美的古代文房用具。

 

 

唐 越窑海棠式杯

 

此杯口径13.2厘米~8.2厘米,足径5.8厘米,高6.6厘米。杯口沿和杯身造型屈曲有致,犹如海棠花开,杯足较高,外撇。

 

此种造型来源于萨珊金银器“多曲长杯”,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格。此样式进入中国后,南北方瓷窑都有烧造,成为唐代较为流行的式样。

 

 

唐 越窑青釉壶

 

此壶高14.2厘米,口径6.1厘米,足径7.4厘米。壶颈部一侧有八方形短流,另一侧为曲柄。壶身饰直线纹四条,将壶身分为四瓣形。壶内外施釉,釉色青中闪黄,晶莹透澈,釉面开有细小的纹片。

 

1936年,此壶出土于绍兴元和五年(810年)墓,是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器物,为鉴定唐代越窑器物的标准器,反映出9世纪初越窑器物的烧造水平。1954年,陈万里先生将此壶捐献故宫博物院。

 

 

唐 越窑青釉花瓣口碗

 

此碗高3.6厘米,口径14.1厘米,足径6.5厘米。碗呈十花瓣口,口以下渐敛,平底,里外满釉,釉色青绿,如“嫩荷涵露”、“古镜破苔”。

 

晚唐时期,越窑更加兴盛,其中碗的形式极其丰富,有荷叶、海棠和葵瓣形,还有仿金银器造型者。此花瓣口碗即具有代表性的越窑佳品。

 

 

唐 越窑青釉八棱瓶

 

此瓶高21.7厘米,口径2.3厘米,足径7.9厘米。瓶直口,长颈,腹部呈八棱形,圈足外侈,瓶釉呈浅青绿色。

 

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发掘出类似的越窑青瓷器14件,其中一件八棱瓶与此瓶相似,说明这些越窑器的制作从选料、淘洗、成器、施釉、烧制等各道工序一丝不苟,应为当时越窑的上品,可能是供奉宫廷的佳器。

 

 

唐 越窑青釉四系瓶

 

此瓶高35厘米,口径18.9厘米,底径11厘米。瓶盘口,细颈,溜肩,肩部立有圆形四系,椭圆腹,腹下渐收,平底。瓶釉呈青绿色,里外釉开片,腹下至底部素胎无釉。

 

此瓶是初唐时期越窑瓷中之精品,器形较大,造型规范端庄,为罕见的佳作。

 

 

唐 越窑青釉四足水丞

 

此水丞高7.8厘米,口径4厘米,足距6.3厘米。水丞直口,短颈,丰肩,直腹,腹下部斜收至底,平底。水丞肩部分置四个圆形装饰,连接自肩至底凸起四个条形装饰,下接四兽足。

 

其胎体厚重,露胎处呈灰白色,釉色淡青,内部满釉,外部施釉不到底。此罐造型规整,釉面匀净,其四个条形装饰及兽足是越窑青瓷中少见的装饰手法。

 

 

五代 越窑青釉刻莲花纹盒

 

此盒通高4.8厘米,口径8.8厘米,足径5.4厘米。盒直口,外撇圈足,直口。盒盖面坦平刻花,中心为一莲蓬,外环莲瓣一周,盖边与盒底中腰各有弦纹一道,盒里外及足内满釉,釉呈青黄色。


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质地细腻,胎体轻薄,釉面光滑,造型趋于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

 

此盒为五代时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满釉,釉薄而匀,所刻莲瓣线条圆润,刀工犀利,技艺娴熟,富有真实感,明显与唐代越窑不同。

 

 

五代 越窑鸟式杯

 

此杯高5.8厘米,口径7.3厘米,足径4.9厘米,仿汉代铜器式样。杯外壁贴塑一飞鸟,头部高出杯口,伸展双翅,相对处饰鸟尾为柄,栩栩如生,造型别致。

 

其内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绿微闪黄色,釉面有细小的开片纹。鸟身刻划线纹、圆点纹,鸟尾划直线纹。


此杯既是一件实用器皿,又是一件可供观赏的艺术品,其独到的审美意境耐人寻味。

 

 

宋 越窑青釉瓜棱执壶

 

此壶高23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9.1厘米。壶撇口,直颈,四瓣瓜棱式椭圆腹,肩部一侧置曲流,另一侧置扁柄,流与柄之间有双条形系,圈足。

 

其通体施青绿色釉,外底刻“太平戊寅”四字,“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


这是一件带有明确纪年的瓷器,为越窑瓷器的断代提供了标准。此执壶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窑执壶的特征,如四瓣瓜棱式腹、壶流较短等,为研究越窑执壶的演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Back to News 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