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ouncements

Home - Announcements - News
  

News

Back to News Listing

「云·游中国」走进“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纵览中国百年考古成就

Posted: 19 Oct 2022

 

 

「云·游中国」走进“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纵览中国百年考古成就

 

 

自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发掘以来,中国现代考古学已走过百余年历程。

 

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破解了一个个文明密码,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河南省郑州博物馆文翰街馆举办的“繁星盈天——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以2021年评选出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为主线,通过100处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集中展示中国考古学百年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同时推出的还有“文明渊薮——河南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两个展览汇集中国21个省区市79家考古文博单位的精品文物889件/组,其中一级文物达115件/组,部分文物为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01 触摸远古根系

 

走进展览第一单元“远古的根系——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5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文物将观众的思绪引向悠远的历史。

 

 

考古发现证明,早在距今200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古人类生活。以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等为代表的古人类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1929年12月,考古学家裴文中在周口店发掘出第一个“北京人”完整头盖骨化石,此后又陆续发现了更多化石。

 

 

▲北京人头盖骨

 

“北京人”化石的发现轰动了国际学术界,不仅为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还将人类演化历史向前推进了几十万年。

 

 

▲北京猿人半身复原像

 

云南元谋人遗址、陕西蓝田人遗址、北京周口店遗址、辽宁营口金牛山遗址、山西襄汾丁村遗址等2,00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涵盖距今210万年至1万年的各个阶段,复原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基本厘清了中国最早人类的来源和现代人起源、演化的过程。

 

02 探源中华文明

 

在第二单元“中华文明探源——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大地湾文化花叶纹彩陶盆、马家窑文化蛙纹壶等纹饰绚丽的陶器,展示着华夏先民丰富的艺术创造力。

 

 

其中一件仰韶文化彩陶罐呈红褐色,敞口鼓腹,下腹向内收成平底。其外壁下半部分为素面,上半部分为白衣黑彩的六角星纹、圆点纹、弧线三角纹等组成的纹饰带。

 

这件彩陶罐出土于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仰韶文化中晚期,此类彩陶纹饰元素遍布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标志着“早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

 

 

▲彩陶罐

 

双槐树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晚期黄河流域具有都邑性质的遗址,被称为“河洛古国”,展现了5,300多年前中原地区完备的农桑文明形态。

 

仰韶文化的发现,谱写了“早期中国”璀璨的文明序章。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东北到西南,层出不穷的考古发现如满天星斗,辉映着中华早期文明版图。

 

 

▲彩绘陶人面鱼纹盆

 

展览中呈现的33项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反映了距今1.3万年到4,000年间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漫长历程。

 

03 领略青铜文化

 

展览第三单元名为“展现三代王国文明——夏商周考古发现”。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初步定型的时期。

 

 

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安阳殷墟、周原遗址、丰镐都城遗址以及众多东周列国遗址遗存的发现,彰显了夏商周璀璨的青铜文明和礼乐制度等。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司母辛觥,江西吉安新干大洋洲遗址出土的虎耳虎形扁足青铜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这些同属于商代的文物,展现出不同地区青铜文化的特色。

 

 

▲司母辛觥

 

195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现属城阳城址保护区)中第一次发现完整的先秦时期青铜编钟。

 

这套编钟共有13件,尺寸、重量依次递减,造型庄重古朴,纹饰精致细密。令人惊叹的是,它们虽已埋藏于地下2,000多年,却十分完好,就连细小的腐蚀锈片也找不到。

 

 

▲青铜编钟

 

研究发现,这套编钟的音调和现在的国际音标接近,可以演奏现代音乐作品。此外,还具有“一钟双音”的功能,敲击钟体正鼓部和侧鼓部会发出不同的音。

 

绿松石是一种珍贵矿石,早期大多镶嵌在具有神性的牌饰、礼仪性兵器上。

 

展览中,一件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在盾牌型青铜底座上用绿松石片镶嵌出兽面纹,历经3,000多年依然完好无缺。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这件文物出土时位于墓主人胸部到腹部的位置,两侧有两组对称的环钮,推测为缝制在织物上使用。

 

牌饰上的兽面纹反映了古人的审美与信仰,类似的纹饰在年代更早的史前文物和后来的商周青铜器上都有出现。

 

04 展现大国气象

 

海内六合,秦汉一统。秦汉以来形成的大一统封建帝国格局延续了2,000余年,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交融,汇成波澜壮阔的史诗。

 

在展览第四单元“揭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秦汉及以后考古发现”,一件件文物生动展现了各个时代的大国气象。

 

 

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威武雄壮的陶俑军阵,再现了秦统一六国的磅礴气势。

 

秦陵兵马俑1号坑出土的高级铠甲军吏俑,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作拄剑状,长髯潇洒,体格健硕,昂首挺胸,表现出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

 

 

▲高级铠甲军吏俑

 

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是汉代考古的重大发现,墓中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充分反映了西汉时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以及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金博山炉,汇合仙山、大海、神龙、异兽等多种元素,不仅反映出汉代人的信仰体系,也体现了大汉王朝“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气度。

 

 

▲错金博山炉

 

河南洛阳龙门安菩夫妇墓出土的唐代三彩人面镇墓兽色彩斑斓,栩栩如生。镇墓兽头上有角,身侧有双翼,兽首表情凶猛,兽身呈坐状,为唐代镇墓兽的典型形象。

 

 

▲三彩人面镇墓兽

 

05 展览信息

 

• 展览名称:繁星盈天——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

 

• 展览日期:2022年9月1日-11月30日

 

• 展览地点:郑州博物馆文翰街馆三楼

Back to News 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