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游中国」洛阳唐三彩,尽显大唐盛世开放民风
唐三彩烧制技艺是中国河南省洛阳市传统手工技艺,起源于唐朝初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唐三彩俑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唐人生活的多样化、丰富化,可谓千姿百态,色彩纷呈。
01 历史渊源
中国制陶历史悠久,早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造型精美的彩陶。
到了汉代,中国已经能够烧制深绿、浅绿等颜色的单色釉陶器。

唐三彩诞生于1,300多年前的唐高宗时期。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彩陶工艺有了新的突破,彩陶可以同时多种釉色交错使用,在这个基础上便产生了唐三彩。
唐代国力雄厚,经济发达,统治阶级极尽奢华,形成厚葬之风,正因如此,人们大量以唐三彩陪葬,并相互攀比炫耀,客观上也促成了唐三彩的发展壮大。

初唐时期,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品种也较少,多在挂釉后加以彩画。盛唐时期是唐三彩的鼎盛时期,此时的唐三彩品种丰富,制作精美。唐玄宗之后,唐三彩的产量逐渐减少。
清光绪年间,一部分唐三彩被出土并运至北京,立刻引起轰动。为区别唐代以前的单彩式或二彩式陶器,经鉴定后,人们将其定名为唐三彩,唐三彩从此成为盛唐的象征,位列中华艺术瑰宝之中。
02 工艺特征
造型
从唐三彩具体的造型而言,常见的造型有人物形象造型、动物造型和器物造型三大类。
肥硕艳媚是一代美人的标志,因此,唐三彩女俑都被塑造为丰颊腴体的胖俑。其造型一般釉色厚重,面颊丰满,体态丰腴。

大唐盛世实行了较开朗和开放的政策,这种开放之风也在妇女生活中体现出来,如有的妇女偏爱戎装,有的喜好男装,有的喜爱胡装,虽然爱好不同,但都喜爱娇艳而华丽的服饰。
从唐三彩的动物造型看,马与骆驼居多。马的特点是头瘦臀圆,膘肥体壮,骨肉分明,线条流畅;骆驼的造型亦十分丰富,一般为昂首阔步、任重道远的模样,有的驮载乐队,有的满载丝绸,都各具神态。

唐三彩器物的造型质量要求也很高,其碗、盘、瓶、壶个个玲珑剔透,晶莹可爱。
色彩
唐三彩釉陶的特色在于高度发挥低温铅釉的性能,运用黄、绿、白、褐、蓝等多色铅釉,做成复杂华丽的装饰。
由于唐三彩的彩釉流动性大,不同颜色的彩釉处于一种互相掺杂、相互融合的状态中,玉石便产生了“异色兮纵横,奇光兮灿烂”的瑰丽缤纷的奇异现象。

这种多色彩釉混合的现象,形成了一种自然天成的画面,这也正是唐三彩的奥妙之处。
装饰
唐三彩的装饰有几下几种,一种是图案与彩带装饰。图案装饰是用笔敷各色釉汁画成彩色斜线,由交叉起来的斜线构成网状菱形、方形、三角形图案,或在器物的外壁上划分几个部分,构成总体规整和谐而又美观的图案。

▲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水旺在对唐三彩泥胎进行雕刻装饰
彩带装饰是用各种釉彩在器物上画成彩条,经过高温形成条状自上而下的彩带,变幻莫测,自然天成,绚丽无比。
另一种是搅胎工艺装饰。搅胎亦称为纹胎,具体是先选用白、褐等不同颜色的瓷土,再把两种不同颜色的瓷土有规则地搅拌在一起,随即将泥料切成薄片,一层一层叠压泥块,并用模具拉坯成形,而后入窑烘烧而成。

▲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水旺在对唐三彩人物进行装饰
最后一种是多种工艺综合装饰,即在同一器物上把模印、捏塑、贴花(刻花、印花、划花)彩绘等工艺结合运用,形成多姿多彩的三彩艺术。
03 工艺流程
唐三彩的烧制技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再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
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在窑内经过1,000~1,100℃的素烧,经过冷却,再于胎上绘以各种釉料,最后入窑进行釉烧。

▲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水旺在整理二次烧制后的唐三彩人物
在釉色上,唐三彩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jpg)
▲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水旺在对唐三彩素胎施釉
釉烧出来以后,有的唐三彩人物需要“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在不上釉的唐三彩人物的头部,进行画眉、点唇、画头发的过程,“开脸”以后,一件唐三彩的作品才算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