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ouncements

Home - Announcements - News
  

News

Back to News Listing

「云·游中国」哥窑:金丝铁线,余韵绵长

Posted: 13 Oct 2022

 

 

「云·游中国」哥窑:金丝铁线,余韵绵长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传世瓷器不多,现主要收藏于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色以炒米黄色、灰青色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其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碗、盆、碟等。

 

 

哥窑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形成奇特的黄黑相间的裂纹,与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缺陷美的审美观念相符合,后世备受人们青睐。

 

哥窑瓷器鉴赏

 

 

宋 哥窑青釉鱼耳炉

 

此炉高9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9.6厘米。炉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开片纹,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

 

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guǐ),“S”形轮廓线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腹两侧对称置鱼形耳,下承以圈足,显得古朴典雅。

 

此件哥窑瓷器属于清宫旧藏品,清代乾隆皇帝曾对其颇为赏识,摩挲把玩时曾拟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楷书镌刻于炉之外底。

 

诗云:“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款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

 

 

宋 哥窑青釉菊瓣式盘

 

此盘高4.1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5.6厘米。盘通体作14瓣菊花形,弧腹,圈足。其内外及圈足内均施灰青色釉,釉面被“金丝铁线”般开片纹所分割,足底无釉,露出黑色胎骨。


中国古代艺术家和陶瓷工匠在设计陶瓷造型时,善于从大自然动植物中获取灵感,蛙形、虎形、葵花形、菊花形等造型屡见不鲜。

 

这件菊瓣式盘造型规整,青灰色釉素裹,交织如网的开片纹妙趣天成,堪称古陶瓷模仿花朵造型的典范。

 

 

宋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

 

此盘高4.1厘米,口径20.2厘米,足径7.5厘米。盘呈六瓣葵花式,浅腹,坦底。其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圈足露胎处呈黑褐色。

 

盘腹壁向里凸出6道棱线,圈足亦随腹壁起伏变化,整体造型优雅大方,为哥窑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窑、哥窑和龙泉窑的器物,往往在足部无釉处为黑褐色,即所谓“铁足”,其成因是此类器物胎骨含铁量极高,因此在还原作用较强的足部露胎部分便呈现出此色。

 

 

宋 哥窑青釉碗

 

此碗高7.5厘米,口径19.8厘米,足径5.6厘米。碗敞口,弧壁,浅圈足。碗里外满饰青釉,釉厚润如脂。

 

其釉面布满细碎的开片纹,深浅不一,如网如织,深纹片呈黑色,浅纹片呈黄色,俗称“金丝铁线”纹。

 

 

宋 哥窑青釉八方碗

 

此碗高4.2厘米,口径7.8厘米,足径2.8厘米。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八方形圈足微外撇。其口沿因釉垂流变薄,隐隐映出紫黑色胎骨,足端无釉,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

 

其通体施青釉,满布开片纹,内壁施较釉薄,开片细小而密集,形成一种无规则的蜘蛛网线,即“百圾碎”。其外壁施釉较厚,开片较大,为“冰裂纹”。

 

此碗造型新颖雅致,折角棱线分明,线条宛转自然,为宋哥窑器物中的珍品。

 

 

宋 哥窑青釉贯耳瓶

 

此瓶高11.5厘米,口径2.5厘米,足径4.2厘米。瓶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口沿两侧对称置贯耳。其通体施米黄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静穆而优美。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铜礼器,口耳相连的曲线增加了口部力度,与扁圆形腹部上下呼应,构成视觉上的均衡,给人以稳重之感。

 

 

宋 哥窑青釉弦纹瓶

 

此瓶高20.1厘米,口径6.4厘米,足径9.7厘米。瓶撇口,口沿隐现酱紫色,细长颈,扁圆腹,圈足,颈及肩部凸起弦纹4道。瓶里外及底心满釉,釉面开“金丝铁线”片纹,底足露胎处呈酱褐色。

 

此瓶颈部细长,腹部虽鼓却不显臃肿,造型端庄秀美,器身起伏变化具有韵律感,整体呈现出一种纯朴典雅的艺术效果,是典型的哥窑产品。

 

 

宋 哥窑灰青釉八方贯耳壶

 

此壶高14.9厘米,口径4.6厘米~3.7厘米,足径4.8厘米~6.4厘米。壶作八方形,口微外撇,短颈内弧,腹下部丰满,高圈足微外斜。其颈部饰两道凸弦纹,两侧对称置中空的筒形耳,俗称“贯耳”。


此壶仿青铜器式样,釉面光亮莹润,通体开细碎鱼子纹,纹片自然美观,别具一格,为典型的哥窑产品。

 

 

宋 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

 

此花盆高7.8厘米,口横14.6厘米,口纵11.8厘米,底横11厘米,底纵8.5厘米。花盆呈四瓣海棠花式,广口,折沿,斜壁,平底,下承四个如意云头形足。

 

此花盆通体施灰青色釉,足底无釉,呈黑褐色。其釉面有黄、黑二色开片,内壁开片细碎,外壁釉面开片较大,片纹纵横交织,有较强的艺术魅力。其内底有5个支钉烧痕,应为套烧小件器物时留下。


哥窑瓷器以盘、碗、瓶、洗等多见,花盆则较为少见。

 

 

宋 哥窑青釉葵花式洗

 

此洗高3.5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8.8厘米。洗呈葵花瓣式,敞口,斜直壁,矮圈足,内底中心微凸,外底有6个支钉烧痕。

 

其通体施灰青色釉,釉汁厚润,釉面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间,釉面开“金丝铁线”纹。此洗造型玲珑小巧,典雅可爱,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精细之作。


洗在中国古代生活中用途广泛,有盥洗用具,亦有文房用具或陈设品,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造。汉至晋代,洗有陶瓷、青瓷制品,流行在内底刻鱼纹。

Back to News 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