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ouncements

Home - Announcements - News
  

News

Back to News Listing

「云·游中国」非遗减贫(上)

Posted: 13 Sep 2022

 

 

「云·游中国」非遗减贫(上)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

 

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实现了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

 

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民群众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和社会实践,对促进社区、群体和个人实现生产性就业、体面工作、创收和可持续生活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非遗减贫实践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不同的地区结合当地发展情况和非遗资源,选取面广量大、从业人员较多、适于带动就业、有市场潜力的非遗项目,在中国国家级贫困县共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超过1,100家。

 

 

▲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赤水竹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昌芹编织竹编包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湘西苗绣非遗工坊刺绣场景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制扇技艺(荣昌折扇)——糊扇面

 

中国的非遗减贫实践坚持以人民主体,激发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将技能培训作为重要内容,2016年至2020年共培训贫困群众数十万人次,一些学员成为所在地区非遗减贫工作的带头人,呈现出“培训一个,带动一片”的良好局面。

 

 

▲《创意贵州》文旅创意扶贫项目学员参加银饰培训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湘西苗绣传承人指导绣娘作业

 

 

▲浙江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土布纺织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芬兰在云南泸水非遗扶贫工坊进行手工艺制作讨论

 

中国的非遗减贫实践坚持凝聚力量,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非遗减贫工作格局:一是制定专项文件,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二是开展东西部协作,实现优势互补,缩小区域差距;三是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非遗减贫,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四是积极开展消费扶贫,支持电商平台举办“非遗购物节”,让产品销得出去,让贫困地区群众切实获益。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湘西苗绣州级代表性传承人石美梅给游客介绍产品

 

 

▲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非遗扶贫展区现场

 

 

▲浙江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土布纺织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芬兰和云南水沟头寨村民三百妞一同进行手工艺直播

 

中国的非遗减贫立足国情,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求真务实,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非遗减贫方案。

 

中国在非遗减贫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宝贵经验,丰富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内容,为人类利用文化资源开展减贫探索了新的路径。

 

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分享非遗减贫的经验和做法,为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力量。

Back to News 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