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ouncements

Home - Announcements - News
  

News

Back to News Listing

「云·游中国」走进七里镇,寻窑场之魂魄,拢窑火之温暖

Posted: 18 Aug 2022

 

 

「云·游中国」走进七里镇,寻窑场之魂魄,拢窑火之温暖

 

七里镇又称七鲤镇,位于中国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其历史可追溯到魏晋时期。宋朝时期,因七里镇窑的兴盛,七里镇成为江西省南部最大的集镇。

 

 

七里镇窑遗址是宋元时期江西四大名窑之一,创烧于晚唐时期,宋朝达到高峰,至元代终烧。

 

七里镇窑烧造产品种类繁多,釉色丰富,造型秀丽,工艺高超,是赣州南部地区最大的一处古代窑场,也是“江南宋城”的重要文化载体。

 

 

七里镇窑瓷器鉴赏

 

 

宋 七里镇窑酱釉柳斗罐

 

柳斗罐除运销江西周边地区外,还大量销往日本、朝鲜半岛。

 

柳斗纹作为七里镇窑陶瓷装饰的独特风格,是七里镇窑的代表性纹饰。它在素面黑釉器上饰以白釉鼓钉,在露胎上刻划蓖状旋涡纹,用简洁的手法突出主题,疏密有致,动静结合,极富韵律美。

 

 

宋 七里镇窑褐釉同心圆纹乳钉罐

 

此罐于1992年入藏,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赣州市博物馆镇馆之宝。

 

此罐总重374克,口径9.4厘米,高10.2厘米,唇口外侈,直颈,鼓腹,卧底,器内及口、颈施褐色满釉,腹部及底部露胎,颈部饰14枚白釉乳钉纹,腹部刻划同心圆纹,圆心施点状白釉。

 

 

宋 七里镇窑黑釉三足炉

 

此三足炉作为宋代黑釉香炉里的杰作,色深如铸铁一般,釉面深邃宁静,造型精美,敦实浑厚,刚劲挺拔,线条优美流畅。

 

 

宋 七里镇窑花卉纹香盒

 

此香盒施黑釉,釉薄处呈黄褐色或深黄褐色,底足露泥胎,胎足修饰熟练自然。

 

园林设计典籍《长物志》中有论述香盒以宋代漆器为最上品,但宋代漆器流传甚少,而这件香盒便是仿宋漆器所制。

 

 

宋 七里镇窑黑釉三足鬲炉

 

此件鬲(lì)炉折沿、束颈、鼓形腹、下承三袋足,为仿青铜鬲造型。其形制端正,全身施黑釉,釉色乌黑发亮,有敦厚之气,尽显古朴。

 

鬲形始于4,000多年前龙山文化时期,从一开始便是陶制炊具。商周时期,人们大量用青铜铸造鬲,工艺精美。宋代青铜鬲的造型出现在中国南方各个窑口香炉碗盏的形制里。

 

 

宋 七里镇窑青白釉狮形枕

 

此件瓷枕被设计烧造成一只走狮顶着枕面的造型,展现了典型的七里镇窑装饰技法,即通过器物本身的造型艺术来加强美感。

 

瓷枕普遍应用的装饰纹样有动植物纹、人物纹、山水纹、文字纹等,其装饰手法按照不同朝代、不同产地也各有差别。

 

 

宋 七里镇窑高领执壶

 

此壶高23厘米,口径8.5厘米,底径10厘米,高颈,折沿,斜肩,腹筒状下收,施酱釉不计及底部,铁红胎,肩附弯流,颈间之间附耳形把手。

 

执壶是中唐时期出现的一种酒器,唐代时称为“注子”。陶瓷执壶形制来源于鸡首壶,从唐代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宋 七里镇窑青白釉刻划莲瓣纹瓶

 

此瓶以莲瓣纹为装饰,线条刻划熟练,表现出规整、生动、和谐的形态,整个器形呈现出合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七里镇窑在陶瓷装饰上常见的纹饰题材有篦纹、人物缠枝花卉纹、莲瓣纹等,或用莲花、牡丹、芙蓉组成变化复杂的团花,亦或用云鹤、凤凰、青鸾等组成首尾相对的转换纹样,其采取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如对称、均衡、连续等手法。

 

 

宋 七里镇窑酱黄釉小罐

 

此罐是南海一号沉船出土文物。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沉没的海上商船,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实证。

 

南海一号船货以瓷器和铁器为主,其瓷器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基本上都是具有盛放、存贮功能的日常生活器具,产自中国南方地区,尤以青白瓷和青瓷为多,并有一定数量的绿釉、黑釉和酱褐釉陶瓷产品。

 

 

宋 七里镇窑褐釉擂钵

 

此擂钵敛口,弧腹,矮圈足,外壁及内沿褐釉,内壁露胎,刻划梳篦纹。

 

擂钵是一种用于研磨的器具,可一物多用,不仅可以用来擂茶或擂药,还可以用于擂菜。

Back to News 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