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ouncements

Home - Announcements - News
  

News

Back to News Listing

「云·游中国」开封盘鼓,打出中原儿女的豪迈气概

Posted: 09 Aug 2022

 

 

「云·游中国」开封盘鼓,打出中原儿女的豪迈气概

 

开封盘鼓又名大鼓,是河南省开封市特有的一种民间鼓乐表演艺术。

 

开封盘鼓气势宏大,震撼人心,复杂多变,表演粗犷豪放,无沦是在音乐性上,还是在舞蹈性上,都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01 基本简介

 

开封盘鼓一般在集市、祭祀或节庆活动中表演,清代曾广泛用于抗旱求雨等民俗仪式。

 

 

开封盘鼓的表演队伍由十几人至几百人组成,表演者在令旗手的指挥下,或击打挎在身前的大鼓,或击打大镲(chǎ)、马锣等铜器,一边演奏着各种复杂的鼓点,一边列队行进在街头广场。

 

整个表演节奏强烈,热烈明快,威武壮观,展现出中原儿女粗犷豪迈的气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02 历史渊源

 

开封盘鼓与迓(yà)鼓乐密切相关。早在北魏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的军队中就已经流行一种叫“迓鼓”的鼓乐。

 

 

迓鼓是迎接仪式中演奏的鼓乐,表演者用襻带挎在肩上或绑在腰前演奏,可边走边擂,因此又被称为“走街鼓”。

 

北宋时期,迓鼓在开封地区流行。据宋代文学家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六月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神生日,一大早百戏表演就拉开了序幕,其中就有迓鼓。此时的迓鼓还只是纯器乐演奏,仍保留着早期迓鼓的特征。

 

 

到了明代,迓鼓成为了开封民间舞蹈的总称。明代杂剧作家朱有墩在《黄钟醉花阴》散套中就提到了开封城表演迓鼓的情形:“放烟火,烘烘接太微;舞迓鼓,欢声恰似雷。”

 

在这一时期,迓鼓已经与民间舞蹈结合在一起,人们装扮成各式各样的历史人物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在迓鼓的伴奏下踏着节拍跳舞,故称“舞迓鼓”。

 

 

清代以后,因迓鼓的鼓面颇似磨盘,故人们又称迓鼓为“盘鼓”。

 

03 表演特点

 

演奏形式

 

开封盘鼓的演奏属齐奏方式,但鼓与镲的节奏并不是完全相同的。鼓的节奏急促而稠密,镲的节奏稀疏而简洁,两者融合在一起便形成强与弱、全奏与分奏等不同的音响色彩。

 

 

开封盘鼓有“原地演奏”与“行进演奏”两种表演方式。原地演奏时,鼓队常围成一个圆圈,“令旗”位于圆心,鼓手们面向“令旗”而背对观众。“行进演奏”时,较小的鼓队常排成四横排,较大的鼓队则常排成四路纵队。

 

鼓点特征

 

开封盘鼓中的基本节奏,民间称为“鼓串”,常用的鼓串有“哗啦啦”鼓串、“挎边”鼓串、“单吨”鼓串。

 

开封盘鼓鼓点中的鼓串常以完全重复或变化重复的形式出现,又常插入各种不反复的鼓串,产生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无始无终的艺术效果。

 

 

艺术风格

 

开封盘鼓所用的大扁鼓属低音鼓,所用的镲也多为大镲。当几十面鼓和几十副镲在一起敲响时,气势十分宏大,远听如惊雷,近听如万炮轰鸣,颇有排山倒海之势、惊天动地之威。

 

变幻莫测的鼓点和整齐清晰的演奏,使开封盘鼓带有一种细腻、成熟的韵味。

 

 

开封盘鼓这种融粗放与细腻、器乐演奏与舞蹈表演为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给人以极强烈、震憾人心的感染力。这正是开封盘鼓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是它深深扎根于开封民间、久盛不衰的原因。

Back to News 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