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游中国」梨园戏,古南戏活化石
梨园戏,是中国福建省的汉族戏曲之一,是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闽浙之音”,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
1发展历史
梨园戏广泛流播于中国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等地区。

梨园戏历史悠久,至今尚保留梨园戏音乐。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
绍定年间(1228年~1233年),当时有三种艺术形态:“下南班”、“上路班”和“小梨园”,三者各以不同的看家戏“十八棚头”互相竞胜。

“下南班”与“上路班”均以成年人组班,各自可以“优人互凑”,故合称“大梨园”,俗呼“老戏”;“小梨园”因纯属童伶,俗呼“戏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梨园戏得到了中国政府大力扶持,古老剧种焕发青春。20世纪50年代,梨园戏改编出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得到戏曲专家的高度评价,赢得“宋元南戏活化石”、“活文物”称号。

2戏曲音乐
梨园戏音乐保留了南戏以鼓、箫、弦伴奏为主的形式,其唱腔源于晋唐古乐的唱腔,一字多腔,属曲牌体,至今仍沿用“摩珂兜勒”、“霓裳羽衣曲”等古曲牌名。

梨园戏所用琵琶系南琶,横弹,与唐制相仿。其上弦为晋代奚琴遗制,洞箫即唐之尺八,打击乐以南鼓(压脚鼓)为主,打法独特。
.png)
3表演艺术
宋末元初,梨园戏已形成7个角色行当的表演体制,分别为生、旦、净、丑、贴、外、末。

由于其三个流派剧目所表现的人物各有侧重,因此各有重点。
梨园戏的表演有一套与众不同的表演程式,称为“科步”,约有一二百个动作,其基本表演程式叫“十八步科母”,代代相传。此外,还有“十八雨伞科”、“十八罗汉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