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ouncements

Home - Announcements - News
  

News

Back to News Listing

「云·游中国」青阳腔——徽剧前身,京剧鼻祖

Posted: 21 Dec 2021

 

 

「云·游中国」青阳腔——徽剧前身,京剧鼻祖

 

青阳腔形成于中国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因青阳属池州府,故又称池州调或徽池雅调。

 

青阳腔被誉为“京剧鼻祖”、“戏曲的活化石”,其剧目上起元明时期的南戏,下至后来的各种文人传奇,数量众多,唱腔灵活多样,曲调清秀婉转,戏曲语言通俗易懂,尤为百姓所喜爱。

 

 

01 历史起源

 

青阳腔由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等民间艺术冶炼而成,富有中国民间地方特色。

 

 

作为南戏中一支突起的新军,青阳腔兴盛于明清时期,持续了500余年,有《青阳时调》、《时调青阳》、《时调青昆》等青阳腔剧本选集并广为流传。

 

 

明代万历年间,青阳腔红遍中国。

 

明末清初,青阳腔随徽剧涌入安徽省城安庆以及怀宁、枞阳、桐城等地。

 

 

清乾隆年间,青阳腔在各流行地区入乡随俗,生根开花,结合当地的民歌俗曲,繁衍成当地的戏曲剧种。

 

02 演剧特点

 

沿用旧制:在唱腔音乐上,青阳腔仍采用各种曲牌连缀而成的套曲形式;在演唱形式上,青阳腔也保持了弋阳腔一唱众和,不用管弦乐器伴奏,只用锣鼓相协的特色。

 

 

新创滚调:青阳腔在弋阳腔“滚唱”的基础上创造了“滚调”。

 

“滚调”指在曲牌的长短句中插入三、五、七言的对偶句或大段类似说唱体的七字句唱词的加滚手法。

 

 

尚武技:青阳腔注重在表演中融入武打杂技。在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戏曲剧种表演艺术的基础上,青阳腔又创造了例如“五梅花”、“架篱笆”、“窜刀门”等表演程式。

 

 

03 表演艺术

 

青阳腔一般36人,在角色分配上具有灵活性。

 

其声韵婉转,旋律起伏跌宕,一唱众和,锣鼓帮腔,青演粗犷、泼辣、质朴,尤以净角、旦角别具一格。

 

 

其表演讲究“文戏武唱”,常穿插窜刀门、盘吊杆、翻高台、跳火圈等技艺,娱乐性、趣味性极强。

 

Back to News 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