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游中国」砀山唢呐,风情万千
砀(dàng)山唢呐是流传于中国安徽省砀山县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是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民间歌会、舞蹈、社火、节庆等的必配乐器,更是各种剧种、戏曲、舞蹈、乐队不可缺少的领奏乐器之一。
.png)
01 主要特征
唢呐,俗称“喇叭”,是广泛流传于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件民间吹管乐器。
唢呐发音高亢而委婉,如歌如诉,刚柔相济,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png)
砀山民间对唢呐有独特的称谓,高音唢呐称尖笛,低音唢呐称大笛,其吹奏形式有咔腔、闷腔、咔戏,吹奏技巧有单吐、双吐、三吐等,其曲牌代表作有《百鸟朝凤》、《六字开门》、《拜堂》等。
02 历史渊源
砀山县位于中国安徽省的最北端,中国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四省七县市交界处。砀山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唢呐艺术。
.png)
据考证,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唢呐已在砀山县广泛流传。
明朝王磬《王西楼先生乐府·朝天飞》一词中写道:“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可见唢呐在砀山县的普及历史悠久。
据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九世玄孙朱载堉极爱唢呐,他放弃优裕生活,深入民间唢呐班子,潜心从事民间音乐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先后写出了《乐律全书》和《律吕正论》等多部音律专著。
.png)
后来,一些经过朱载堉教授的唢呐艺人,跟随因黄河泛滥而流离失所的难民,辗转来到砀山县定居,砀山县的唢呐就此兴盛起来。
03 技艺传承
据记载,早期在砀山县落户的唢呐班子有张家班、刘家班、王家班、陈家班,这几家的演奏风格各异。
经过若干代唢呐艺人的口传心授,到近现代,砀山唢呐艺术有了长足进步,其演奏技巧也有了独特韵味。
.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