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游中国」兰溪摊簧,时光长河中的高雅红梅
.png)
兰溪摊簧形成并流行于中国浙江省中西部兰溪地区及金华和衢州等地,属南词摊簧,是一种古老的坐唱曲艺形式。
兰溪摊簧文辞典雅,演唱讲究字清腔纯和字正腔圆,一直为文人雅士所喜好。其唱奏者多穿长衫,举止文雅,素有“摊簧先生”之称。
.png)
01 兰溪摊簧的历史发展
相传清乾隆末年,一位县衙中的官差公务之暇在兰溪集商贾子弟传授由江苏传来的“摊簧”曲调,采用当地方言演唱,借以消闲自娱。
久而久之,其逐渐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体系的兰溪摊簧。
.png)
02 兰溪摊簧的表演特色
旧时的兰溪摊簧以坐唱形式出现,表演者六到九人不等,围坐在桌子周围,手执各种乐器,执乐器者与行当角色基本相对应。
.png)
改革开放以来,兰溪摊簧的表现形式不再拘泥于坐唱形式,单人演唱、双人演唱、演唱加伴舞、唱腔加快板等方式逐渐产生。
兰溪摊簧以其脚本文辞典雅,唱腔细腻婉转见长。其角色有生、旦、净、末、丑之分,传统唱腔有金、木、水、火、土之别。
兰溪摊簧讲中州音韵金华的书面话,丑角讲一些不地道的“苏白”,也有讲婺州方言的。经过历史演变,兰溪摊簧后来以讲婺州方言为主。
.png)
20世纪90年代,通过改革创新,道白在保留原有金华书面话的基础上,有时也采用普通话进行表演。
兰溪摊簧以一把二胡为主奏,以两把二胡为副胡,并配有弦子、琵琶、笙、鼓板、撞铃等乐器。
.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