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ouncements

Home - Announcements - News
  

News

Back to News Listing

「云·游中国」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Posted: 09 Aug 2021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盛唐的国家统一与多元开放为丝绸之路带来全面繁荣的新格局,各色人种、奇珍异宝、技术产品、语言宗教沿着丝绸之路大动脉自由流动,赋予那个时代极为充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丝绸之路”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古代亚欧大陆间以丝绸为大宗贸易的、开展长距离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交通大动脉,是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

 

它以中国长安/洛阳为起点、经中亚向西到达地中海地区、向南延伸至南亚次大陆,分布于横跨欧亚大陆东西长约10000公里、南北宽约3000公里的区域内,是人类历史上交流内容最丰富、交通规模最大的洲际文化线路。

 

 

“丝绸之路”名称由何而来?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洛阳。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在明朝时期成为综合贸易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元、明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文化遗产(部分)

 

玉门关遗址

 

玉门关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地处戈壁荒漠,主要包括小方盘城遗址、大方盘城遗址、汉长城边墙及烽燧遗址(包括20座烽燧、18段长城边墙遗址),东起仓亭燧,西至显明燧,在长约45公里、宽约0.5公里的区域内以小方盘城遗址为中心呈线性分布。

 

此遗址出土文物包括2400余枚简牍文书和丝织品、兵器、积薪、大苣、屯田工具、粮食、陶器、漆器等。

 

 

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又名慈恩寺塔,始建于唐永徽三年(652年),通高64.5米,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为保存从印度带回的经书、佛像和舍利而建。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一印度佛教的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播而传入中原地区并中国化的典型物证。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通商之路,也是一条文化和民族融合之路。各种民族、文化、宗教、美学因子如同繁星一般散落在这条文化带上,相互激发、交相辉映,在历史轮转中不断演变和繁衍生息。

 

 

 

Back to News 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