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ouncements

Home - Announcements - News
  

News

Back to News Listing

「云·游中国」非遗故事——江南丝竹,绮丽优雅

Posted: 01 Jun 2021

 

 

非遗故事——江南丝竹,绮丽优雅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名称:江南丝竹

编号:Ⅱ-40

类别:传统音乐

地区:上海市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音乐是中国的民间乐种之一,流行地域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一带。因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故得名“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曲调优美淳朴,清新悦耳,轻快明朗,绮丽优雅。其技法丰富多彩,变化层出不穷,讲究“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形成了小、细、轻、雅的艺术风格。

 

起源与发展

 

明代嘉隆年间,在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时,以张野塘为中坚人物的戏曲音乐家们组成了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

 

他们用工尺谱演奏,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后逐渐形成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

 

明万历末在吴中(苏州地区)形成了新的乐种“弦索”,可算是江南丝竹的前身。它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正式定名为江南丝竹。

 

 

在19世纪初,江南丝竹音乐的发祥地和流传地——浙江北部杭嘉湖地区活动已很活跃,发展到清道光年间(1821年)已具规模。

 

清末民初已有演奏丝竹乐的组织“文明雅集”,之后相继有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等演唱昆曲、滩簧并奏丝竹乐的组织产生。一代代丝竹高手、名家将民间乐曲、古曲进行改编加工,逐渐形成其特色。

 

 

20世纪初,江南丝竹由农村传播到城市,城市间很多丝竹乐社纷纷建立,整理和加工古曲,为江南丝竹注入新的活力。

 

1941年,孙裕德等人将国乐组改名上海国乐研究会,成为当时影响较大的江南丝竹音乐社团。

 

演奏特点

 

江南丝竹乐曲除民间一般常见的曲牌联缀、循环、变奏的特点外,最有代表性的是以板腔变奏所形成的演奏特点。

 

这种特点所形成的一曲多变,构成丝竹乐中一簇一簇围绕母曲的套曲。

 


江南丝竹乐合奏在突出主要乐器二胡、笛子的基本原则下,其它乐器灵活自如并依据一定的规律特点相互对比烘托,默契协调,获得独特的韵味。

 

笛子演奏注重气息的控制应用,音色圆韵饱满。高音清远含蓄,低音悠扬婉转。常用的演奏技法有垫音、打音、倚音、颤音、气颤音、泛音等。

 

二胡演奏右手要求弓法丰满柔和,连绵不断,力度变化非常细腻,左手传统演奏习用一个把位。常用的演奏技法有滑音、勾音、空弦装饰音、左侧音、垫指滑音等。

 

江南丝竹音乐是江南地区特有的地域资源和与其相适应的人文历史所孕育出的音乐文化。

 

江南丝竹的产生和延续,对民族音乐史的研究及戏曲、民俗文化、群众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是江南水乡文化的代表之一。

 

 

江南丝竹的演奏技法和音乐风格蕴藉含蓄,包含追求谦冲、协调的深刻文化内涵。

Back to News 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