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故事 | 徐水舞狮,在相互竞争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名称:狮舞(徐水舞狮)
编号:Ⅲ-5
类别:传统舞蹈
地区:河北省徐水县
徐水舞狮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古时又称为“太平乐”。舞狮有南北之分,南狮又称醒狮。
舞狮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进行演出。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人民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png)
徐水舞狮,素有“北狮之宗”美誉,发源于徐水县北里村,主要分布于徐水北里、六各庄、谢坊营等十地。徐水舞狮文武兼备,通过威武的外形、逼真的表演,展现了中国北方人民勇敢、粗犷、豪放的个性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起源与发展
舞狮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舞狮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舞狮的生动描写。
河北是北狮的发祥地。徐水县北里村狮子会创建于1925年,以民间花会的形式存在。
徐水县北里村素有舞狮的传统,村里最老的舞狮传人说,据记载从1927年开始,当时人们用最简陋的柳筐糊上彩纸作狮头。
1953年,北里村的农民徐志高、牛忠志、牛士宗、牛洪汉、高树礼带着狮子舞参加中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荣获嘉奖。随后被选出国演出,在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会上演出时,荣获国际舞蹈比赛一等奖。
.png)
他们曾到首都北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汇演,并代表国家多次出访演出。20世纪50年代,北里村的农民王秀三、杨玉田等曾经随中国中央歌舞团到朝鲜慰问志愿军战士。
自从20世纪60年代北里村分成了南北里和北北里两个村之后,两村的舞狮在相互竞争中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武狮”表演风格,模仿狮子的行为举止,形成了狮吼、狮跳、狮卧等四十多种舞狮招牌动作,被业内人士称为"北狮之宗"。
通过不断发展、创新技艺,发展至现代徐水舞狮的社会群众参与度、普及度较高。
徐水舞狮植根于徐水文化沃土之上,作为中国北方舞狮发祥地之一,它是整个华夏舞狮发展的缩影。
表演形式
徐水舞狮的活动时间主要在春节和春季寺庙法会期间,表演时由两人前后配合,前者双手执道具戴在头上扮演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缀成的狮皮饰盖扮演狮身,两人合作扮成一只大狮子,称太狮;另由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狮皮扮演小狮子,称少狮;手持绣球逗引狮子的人称引狮郎。
.png)
引狮郎在整个舞狮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不但要有英雄气概,还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过狮子”、“后空翻上高桌”、“云里翻下梅花桩”等动作。引狮郎与狮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舞狮的一个重要特征。
.jpeg)
徐水舞狮的基本特征是外形夸张,狮头圆大,眼睛灵动,大嘴张合有度,既威武雄壮,又憨态可掬。表演时能模仿真狮子的看、站、走、跑、跳、滚、睡、抖毛等动作,形态逼真,还能展示“耍长凳”、“梅花桩”、“跳桩”、“隔桩跳”、“亮搬造型”、“360度拧弯”、“独立单桩跳”、“前空翻二级下桩”、“后空翻下桩”等高难度技巧。
|